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

被引:28
作者
钱鸿猷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民主共和国; 亚里士多德; 卢梭; 戴雪; 统治者; 经济体制; 以法治国; 法治精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法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法治精神休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人治精神一贯到底。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垂法而治”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观念,而是专制制度下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仅仅区别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极端专制的“文革”决非偶然,这种“文革”,西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缺乏法治精神传统的国度里寻找法治之路,需要我们的理论家拿出无畏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的政治实践家的远见卓识。没有怀疑和批判,便不会有争鸣;没有观念的革命,便没有法治意识、法治环境。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它的目标既是制度的,也是意识的。这个工程要达到规模效应,首要的是精神的革命。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 商务印书馆 ,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1963
[2]  
自然政治论[M]. 商务印书馆[法]霍尔巴赫(Holbach,Paul) 著, 1994
[3]  
社会契约论[M]. 商务印书馆 , (法)卢梭(J.J.Rousseau)[著], 2002
[4]  
比较法律文化[M]. 三联书店 , (美)埃尔曼(Ehrmann,H.W.)著, 1990
[5]  
比较法总论[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德)茨威格特(Zweigert,Konrad),(德)克茨(Kotz,Hein)著, 1992
[6]  
牛津法律大辞典[美]戴维.M.沃克,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 光明日报社 .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