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特征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193
作者
温延臣
李燕青
袁亮
李娟
李伟
林治安
赵秉强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培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施肥制度; 土壤培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来评价不同施肥体系培肥土壤能力,以期建立科学施肥制度,为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基地长达26 a的不同施肥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2种土壤物理肥力指标、10种化学肥力指标及2种土壤生物肥力指标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综合评价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物理肥力、化学肥力及生物肥力因子,并对不同施肥制度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因子影响差异显著。单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与单施化肥相比,土壤容重降低5.0%11.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1%9.9%:土壤有机碳、全氮增加95%136%、69%137%,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5倍,土壤速效钾增加81%103%;土壤微生物碳、氮分别增加50%112%、34%79%,土壤pH值下降了0.15~0.47个单位。2)将14个土壤肥力因子分为2个主成分综合表征土壤肥力,其中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全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机氮、土壤微生物碳、土壤微生物氮、土壤速效钾、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土壤有机磷、pH值等肥力因子在主成分一上有较高的负荷,贡献率83.73%;土壤全钾在主成分二上有较高的负荷,贡献率8.49%。3)聚类分析方法把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差异强度分为4类:常量有机肥和常量有机无机配施、常量化肥和高量化肥、不施肥、高量有机肥。4)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培肥效果依次表现为: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常量有机无机配施>高量化肥>常量化肥>不施肥。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与单施化肥相比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调节土壤养分平衡,能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肥力方面综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 [1] 不同产区宁夏枸杞果实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张波
    秦垦
    戴国礼
    黄婷
    [J].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23 (08) : 155 - 159
  • [2]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苹果加工品质评价
    公丽艳
    孟宪军
    刘乃侨
    毕金峰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3) : 276 - 285
  • [3]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
    陈欢
    曹承富
    张存岭
    李玮
    乔玉强
    杜世州
    赵竹
    [J]. 土壤学报, 2014, 51 (03) : 609 - 617
  • [4] 培肥措施培肥土壤的效果与机理研究进展
    黄东风
    王利民
    李卫华
    邱孝煊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 (02) : 127 - 135
  • [5] 有机肥种类对土壤有效磷累积量的影响及其流失风险
    朱晓晖
    杜晓玉
    张维理
    [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 (05) : 14 - 18
  • [6] 绿肥对植烟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叶协锋
    杨超
    李正
    敬海霞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2) : 445 - 454
  • [7] 洛桑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简介及体会
    赵方杰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5 (05) : 147 - 153
  • [8] Effects of Long-Term Winter Planted Green Manure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ddish Paddy Soil Under a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2, 04
  • [9]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郑红
    [J]. 中国林副特产, 2011, (06) : 90 - 94
  • [10] 山东省农村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高新昊
    江丽华
    刘兆辉
    李晓林
    林海涛
    谭德水
    宋效宗
    郑福丽
    [J]. 中国农业气象, 2011, 32 (01) : 89 -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