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

被引:12
作者
郑红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分组; 表征; 影响因素;
D O I
10.13268/j.cnki.fbsic.2011.06.005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活性有机碳(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组分为:微生物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矿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等。主要综述了代表很大比例土壤有机碳库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分组及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周转的主要因素,如水分、湿度、温度、季节和土地利用方式等。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天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碳库特征.[D].戴慧.华东师范大学.2007, 02
[2]  
次生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季节动态研究.[D].李玉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05
[3]   土地利用变化对川西米亚罗林土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J].
周程爱 ;
张于光 ;
肖烨 ;
张小全 ;
李迪强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542-4547
[4]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J].
毛艳玲 ;
杨玉盛 ;
刑世和 ;
陈光水 ;
崔纪超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4) :132-137
[5]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碳库与肥力的变化 [J].
龚伟 ;
胡庭兴 ;
王景燕 ;
宫渊波 ;
冉华 .
生态学报, 2008, (06) :2536-2545
[6]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J].
宇万太 ;
赵鑫 ;
姜子绍 ;
李欣宇 ;
马强 ;
周桦 .
生态学杂志, 2007, (10) :1574-1578
[7]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和黄壤颗粒有机碳和碳黑积累的影响 [J].
张履勤 ;
章明奎 .
土壤通报, 2006, (04) :662-665
[8]   板栗林集约经营过程中土壤活性碳演变规律研究 [J].
邬奇峰 ;
姜培坤 ;
王纪杰 ;
吴家森 ;
徐秋芳 .
浙江林业科技, 2005, (05) :9-11+18
[9]   岩溶地区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及环境效应 [J].
曹建华 ;
潘根兴 ;
袁道先 ;
姜光辉 .
生态环境, 2005, (02) :224-229
[10]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较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徐德应 .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05) :657-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