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12
作者
杨晓敏 [1 ]
鲜本忠 [2 ]
束青林 [3 ]
朱之锦 [3 ]
孙立东 [4 ]
魏新辉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
[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输导体系; 馆陶组; 孤岛油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6.06.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针对孤岛油田西南缘地质结构及沉积特征,利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有机地化分析测试技术对其成藏条件、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油源平面分带性和输导体系差异性的控制,孤岛油田西南缘发育渤南型断阶输导—网毯汇聚和孤南型砂体输导—网毯汇聚2种油气成藏模式,前者控制了该区西南部的油气成藏,后者控制了东北部的油气成藏,而中部地区的油气成藏受2种模式的共同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29+106 +106-1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济阳坳陷油气勘探.[M].帅德福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   渤南洼陷古近系沙四段—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J].
刘士林 ;
李原 ;
郭利果 ;
林舸 ;
龚发雄 ;
周叶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4) :8-11+105
[3]   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J].
刘雅利 ;
顾琳 ;
方旭庆 ;
林会喜 ;
赵密富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2) :33-35+83
[4]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J].
张善文 ;
王永诗 ;
石砥石 ;
徐怀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1-10
[5]   垦西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J].
田波 ;
孙自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02) :29-32+3
[6]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油气成藏系统 [J].
伍涛 ;
陈建渝 ;
田世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4) :32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