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血管新生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被引:18
作者
刘小雨 [1 ]
王行宽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临床医学中心
[2] 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新生血管化; 中医药疗法; 细胞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9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性血管新生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94-01/2005-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血管生成、中医药”,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论著全文。纳入标准:有关促血管形成的中医治则、中药复方、单味药、针灸的治疗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综述文献(或个案、短篇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5篇有关促血管形成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方面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42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促血管新生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中医从以下治法做了一些有益尝试: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益气柔肝疏肝、通络止痛;益气活血、祛瘀生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搜风通络、破痰散结;补脾升清、祛痰化浊、温阳补肾;活血化瘀、养血生血;驱风、镇静、安神;针刺研究也应用了活血通络、理气止痛、清脑开窍、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等治法。②促血管新生在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主要为补肾为主的中药复方。③其他(溃疡、炎症、创伤)方面:主要治法有活血生肌,托毒生肌,理气通下、疏肝清热解毒、益气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结论:中医药在治疗严重缺血性疾病方面有一定潜力,“促血管新生”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心脑血管及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等方面,治法多以益气活血通络,补肾生血为主。但在疗效方面的深入还远远不够,如能整和中医药资源并优化组合,研究出血管新生效果疗效突出的中医药疗法将成为外周用药在治疗性血管新生领域的希望。
引用
收藏
页码:1918 / 192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21]   通心络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王文 ;
傅晓东 ;
陈伟华 ;
应健 ;
王树海 .
疑难病杂志, 2003, (01) :2-4
[22]   心痛灵Ⅱ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J].
王行宽 ;
王建湘 .
中国中医急症, 2003, (01) :3-4+8
[23]   从肝治心法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实验研究 [J].
吴华堂 ;
范金茹 .
中医药学刊, 2003, (01) :81-83
[24]   电刺激促进后肢缺血大鼠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 [J].
钟林 ;
蔡端 ;
于波 ;
张延龄 .
上海针灸杂志, 2003, (01) :11-13
[25]   丹参对大鼠胃壁创面修复作用的组织学观察 [J].
崔伟 ;
潘立群 ;
朱海青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 (11) :18-19
[26]   丹参药膜促进消化道吻合口愈合机制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J].
沈静 ;
周金宝 ;
朱海青 ;
潘立群 ;
肇毅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5) :288-290
[27]   针刺“内关”穴对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大鼠缺血心肌bF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J].
肖延龄 ;
杜元灏 ;
李谈 ;
刘煦新 ;
石学敏 .
针刺研究, 2002, (02) :130-135
[28]   麝香保心丸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大鼠心脏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J].
汪姗姗 ;
李勇 ;
范维琥 ;
戴瑞鸿 .
中成药, 2002, (06) :42-45
[29]   宽叶缬草治疗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J].
罗国君 ;
席刚明 ;
范华燕 ;
余绍祖 .
江苏中医药, 2002, (05) :39-41
[30]   补肾调经方药对人着床期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J].
张树成 ;
刘效群 ;
张志洲 ;
沈明秀 ;
阚国英 ;
王介东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05)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