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行政奖惩力度是中国环境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吗?

被引:11
作者
唐啸
周绍杰
刘源浩
胡鞍钢
机构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五年规划; 官员激励; 环境治理; 非正式制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国单位GDP能耗、SO2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等节能减排指标均实现了国家规划目标,这与"十五"计划三项指标均未完成形成鲜明对比。现有研究对此的解释存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不一致。其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研究将环境绩效改善的原因完全归于行政奖惩所体现的正式制度的作用,而忽视了非正式制度对节能减排绩效的积极影响。本文建构了以包含正式激励和非正式激励的二元委托代理激励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利用基于717名不同级别官员的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与约束性指标相关的正式制度中规定的11项奖惩措施所产生的激励对官员的环境治理行为力度并没有显著影响,而体现为顺应中央政府导向和上级领导注意力所代表的非正式制度激励对官员环境治理行为力度产生了显著影响。非正式制度激励对环境治理行为力度的影响存在两条路径。在第一条路径中,官员压力是中介变量,即非正式制度产生对官员压力的影响,官员压力又进一步影响官员环境治理行为。在这一路径中,晋升偏好、服从偏好为正向调节变量,正式奖惩的执行严格程度为负向调节变量。这一路径表明,官员晋升偏好越强、正式奖惩执行严格程度越弱,非正式制度激励对地方官员压力的影响越大;官员服从上级偏好程度越强,官员压力对环境治理行为力度的影响越大。在第二条路径中,非正式制度激励被认为直接影响环境治理行为力度,服务偏好是正向调节变量。这一路径表明,地方官员为人民服务的偏好越强,非正式激励对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越大。本文的研究发现调和了环境政策执行领域的理论冲突,为深化对中国"压力型"体制的理解提供实证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压力型体制”下的政治激励与地方环境治理 [J].
冉冉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 (03) :111-118
[2]   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3, (03) :5-28
[3]  
行政问责与政策行为从众:“十一五”节能目标实施进度地区间差异考察[J]. 梅赐琪,刘志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12)
[4]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分析:以“拉闸限电”为例 [J].
竺乾威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2 (02) :40-46
[5]   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 [J].
周雪光 ;
练宏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5) :80-96+221
[6]   锦标赛体制、晋升博弈与地方剧场政治 [J].
陈潭 ;
刘兴云 .
公共管理学报, 2011, 8 (02) :21-33+125
[7]   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赛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 [J].
陶然 ;
苏福兵 ;
陆曦 ;
朱昱铭 .
管理世界, 2010, (12) :13-26
[8]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之手”——基于能源强度的检验 [J].
胡鞍钢 ;
鄢一龙 ;
刘生龙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7) :26-35
[9]   政府规模、市场化与地区腐败问题研究 [J].
周黎安 ;
陶婧 .
经济研究, 2009, 44 (01) :57-69
[10]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J].
周黎安 .
经济研究, 2007, (07) :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