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以邻避运动为例

被引:15
作者
曾繁旭
机构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扩散效应; 环境传播; 邻避运动;
D O I
10.16783/j.cnki.nwnus.2015.03.018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基于对一组邻避运动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出现在不同邻避运动之间,它们在运动剧目、运动框架、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在中国语境下的运动扩散中,传统媒体作为运动模式的讲述者、互动平台的搭建者以及话语提供者的角色,自觉介入运动扩散的过程当中,而不仅仅是报道运动信息。这与西方一直强调的中立客观的媒体属性存在巨大差异,从而丰富了现有的中国环境抗争、环境传播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 [J].
曾繁旭 ;
黄广生 ;
刘黎明 .
开放时代, 2013, (03) :169-187
[2]   “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 [J].
何艳玲 .
开放时代, 2009, (12) :102-114
[3]  
台湾向垃圾焚化炉说不[J]. 刘天昭,曾繁旭.南方人物周刊. 2009(43)
[4]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J].
赵鼎新 .
社会学研究, 2005, (01) :168-209+248
[5]  
政权与斗争剧目[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美) 蒂利 (Tilly, 2012
[6]  
Weibo network, information diffus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in China[J] . Ronggui Huang,Xiaoyi Sun.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 2014 (1)
[7]   Discursive opportunit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right-wing violence in Germany [J].
Koopmans, R ;
Olzak, 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4, 110 (01) :198-230
[8]  
The Diffusion of Collective Violence: Infectiousness, Susceptibility, and Mass Media Networks[J] . Daniel J. Myer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2000 (1)
[9]  
DIFFUSION IN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From Hybrid Corn to Poison Pills[J] . David Strang,Sarah A. Soule.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