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读后

被引:14
作者
姚振武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上古汉语; “数+量+名”结构; 语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认为,上古汉语名量结构("名+数+量""数+量+名")可以分为两大类:带"之"的和不带"之"的。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带"之"的一般是描写性的,而不带"之"的既可用于描写,也可用于实际的计量计数。不带"之"的出现在前,带"之"的出现在后,不存在"之"字脱落的历史过程。"数词+个体量词+名词"出现很早,也不可能是类推汉代前后才获得实际计量功能的"数词+单位词+名词"的产物。在语义相同或相通的条件下,不同的语序可以有相同的话语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247 / 253+288 +28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睡虎地秦墓竹简.[M].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1990,
[2]   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 [J].
吴福祥 ;
冯胜利 ;
黄正德 .
中国语文, 2006, (05) :387-40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