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的煤岩学控制机理

被引:61
作者
姚艳斌
刘大锰
汤达祯
唐书恒
黄文辉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关键词
微裂隙; 煤岩组分; 煤储层; 煤层气; 沁水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基于沁水盆地主要矿区实测煤样的分析资料,总结了煤岩显微组分、煤岩类型和煤相与微裂隙发育的关系,探讨了微裂隙的成因及煤岩学控制机理.结果表明:该区微裂隙多以长度小于300μm,宽度小于5μm的裂隙为主,裂隙密度一般都在10~50条/9cm2之间;微裂隙通常发育于均质镜质体为主的组分中,且常见于条带状亮煤或以微镜煤为主的亮煤中.潮湿、弱氧化和弱水动力的成煤环境有利于微裂隙的发育.微裂隙是煤化作用过程中烃类气体的瞬间积聚形成高压流体单元后突然破裂而形成的,其中条带状亮煤或以均质镜质体为主的流体微单元,不仅具有较好的生烃潜能,同时孔隙发育差不利于气体的扩散,这是造成这些组分中微裂隙发育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华北重点矿区煤储层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姚艳斌 ;
刘大锰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07, (03) :308-314
[2]   华北地区煤层气储集与产出性能 [J].
姚艳斌 ;
刘大锰 ;
汤达祯 ;
唐书恒 ;
黄文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6) :664-668
[3]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Evaluating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in China[J]. YAO Yanbin LIU Dameng TANG Dazhen HUANG Wenhui TANG Shuheng CHE Yao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8(06)
[4]   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与煤层气产出性能研究 [J].
姚艳斌 ;
刘大锰 ;
黄文辉 ;
汤达祯 ;
唐书恒 .
煤炭学报, 2006, (02) :163-168
[5]  
Analysis of the visible fracture system of coalseam in Chengzhuang Coalmine of Jincheng City,Shanxi Province[J]. WANG Shengwei, HOU Guangjiu, ZHANG Ming & SUN Qinping Faculty of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rices, Wuhan 430074,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S1)
[6]   煤层气储层中的流体压裂裂隙 [J].
苏现波 ;
宁超 ;
华四良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127-129+219
[7]   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产能"瓶颈"问题研究 [J].
傅雪海 ;
秦勇 ;
姜波 ;
韦重韬 .
地质论评, 2004, (05) :507-513
[8]   煤内生裂隙的成因 [J].
钟玲文 .
中国煤田地质, 2004, (03) :10-13
[9]   中国煤储层岩石物理学因素控气特征及机理 [J].
秦勇 ;
傅雪海 ;
叶建平 ;
林大扬 ;
唐书恒 ;
李贵中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9, (01) :21-26
[10]   煤储层裂隙形成机理及其研究意义 [J].
王生维,张明,庄小丽 .
地球科学, 1996, (06)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