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特大暴雨不同集合预报方案的对比试验

被引:38
作者
李俊 [1 ]
杜钧 [2 ]
刘羽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关键词
北京“7.21”暴雨; 集合预报; 初值扰动; 多物理过程; 随机物理扰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7.6 [降水预报];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6套扰动方案(初值、多物理、3组随机物理和初值与随机物理的混合)对2012年7月21日("7.21")北京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集合降水预报试验,检验了不同方案的集合平均预报、集合区间预报和概率预报较控制预报改进的相对程度,分析了它们对该过程时空不确定性的预报能力、不同扰动方法的离散度贡献以及不同尺度扰动对预报误差的贡献等。结果表明:(1)所有集合方案特别是初值扰动、多物理和混合扰动的集合预报相对控制预报在暴雨强度和位置上都有较显著的改进,并为用户决策提供了包括预报不确定性在内的更多预报信息。(2)3组随机物理产生的集合预报离散度很相似,都远小于初值扰动和多物理方案产生的离散度,并且主要集中在强降水中心附近,因此在初值扰动的基础上加入随机扰动,可以提高强降水中心的离散度,但对强降水中心以外的地区作用甚微;尺度分析进一步表明随机物理产生的离散度贡献主要集中在较小尺度上(<320 km),在更小的尺度上(<160 km)它甚至可以与初值和多物理扰动的贡献相当,而初值扰动和多物理过程的贡献可以比随机物理过程多延伸400—500 km直到较大的尺度(如>1000 km),其中多物理过程在较小尺度上(<100 km)可比初值扰动贡献更大,并且能部分消除预报系统偏差。(3)所有集合扰动方案所产生的离散度尺度谱都与实际预报误差尺度谱分布一致,即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减小,但在幅度上都小于预报误差(离散度不够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而加速增大,在小尺度上相差甚大。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71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21]  
Ability of a poor man'''' s ensemble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2 Ebert,E.E. Mon.Wea.Rev . 2001
[22]   中国区域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的质量评估 [J].
沈艳 ;
潘旸 ;
宇婧婧 ;
赵平 ;
周自江 .
大气科学学报, 2013, 36 (01) :37-46
[23]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J].
俞小鼎 .
气象, 2012, 38 (11) :1313-1329
[24]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二)极端性降水成因初探及思考 [J].
孙军 ;
谌芸 ;
杨舒楠 ;
代刊 ;
陈涛 ;
姚蓉 ;
徐珺 .
气象, 2012, 38 (10) :1267-1277
[25]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J].
谌芸 ;
孙军 ;
徐珺 ;
杨舒楠 ;
宗志平 ;
陈涛 ;
方翀 ;
盛杰 .
气象, 2012, 38 (10) :1255-1266
[26]   中尺度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对2010年6月19—20日中国南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J].
吴政谦 ;
徐海明 ;
王东海 ;
邢谦 ;
王峰云 ;
杜钧 ;
冯涛 ;
刘英 ;
尹金方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5) :653-663
[27]   “7.21”北京大暴雨系统的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初探 [J].
孙继松 ;
何娜 ;
王国荣 ;
陈明轩 ;
廖晓农 ;
王华 .
暴雨灾害, 2012, 31 (03) :218-225
[28]   单一值预报向概率预报转变的价值:谈谈概率预报的检验和应用 [J].
杜钧 ;
邓国 .
气象, 2010, 36 (12) :10-18
[29]   AREM模式两种初值扰动方案的集合降水预报试验及检验 [J].
李俊 ;
杜钧 ;
王明欢 ;
公颖 ;
赖安伟 .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6 (06) :733-742
[30]   单一值预报向概率预报转变的基础:谈谈集合预报及其带来的变革 [J].
杜钧 ;
陈静 .
气象, 2010, 36 (1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