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40
作者
张健 [1 ,2 ]
刘国彬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植被恢复; 人工植被建设; 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 沟谷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黄土丘陵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32个科;其中,乔木植物5科,6种;灌木植物8科,11种。经过20 a左右的植被恢复重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群落均呈现良好演替趋势;人工植被柠条灌丛和刺槐林恢复模式对沟谷地草本层盖度和群落枯落物盖度及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而天然草地对沟谷地草本层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沟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人工植被恢复模式效果优于自然恢复,而且人工柠条灌丛植被恢复模式优于人工刺槐林植被恢复模式。柠条灌丛沟谷地不同坡位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较高,而刺槐林沟谷地和天然草地沟谷地不同坡位植物种群相似系数略低;沟谷地的种群相似系数在沟坡上部略高于沟坡下部和沟底,东坡略高于西坡。人工植被建设可以促进黄土丘陵区沟谷地的植被恢复进程。论文建议在今后黄土丘陵区沟谷地人工植被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乡土树种的引入、提高树种的多样性、合理树种的空间配置和注意灌/乔树种的比例。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群落特征研究 [J].
张健 ;
刘国彬 ;
许明祥 ;
王兵 ;
王翼龙 ;
齐智军 .
草地学报, 2008, (05) :485-490
[2]   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J].
刘国彬 ;
李敏 ;
上官周平 ;
穆兴民 ;
谢永生 ;
李占斌 ;
梁银丽 ;
张文辉 ;
侯庆春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1) :16-21
[3]   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J].
漆良华 ;
彭镇华 ;
张旭东 ;
周金星 ;
蔡春菊 ;
王昭艳 .
生态学杂志, 2007, (11) :1697-1702
[4]   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自然恢复的植物多样性、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J].
吴祥云 ;
卢慧 ;
王晓娇 .
生态学杂志, 2007, (07) :978-982
[5]   植物根系固坡抗蚀的效应与机理研究进展 [J].
熊燕梅 ;
夏汉平 ;
李志安 ;
蔡锡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4) :895-904
[6]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 [J].
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卫伟 ;
侯喜禄 .
生态学报, 2007, (03) :909-917
[7]   浅层滑坡生物治理中的乔木根系抗拉实验研究 [J].
杨永红 ;
刘淑珍 ;
王成华 ;
肖清华 .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01) :138-140
[8]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 [J].
安韶山 ;
黄懿梅 .
林业科学, 2006, (01) :70-74
[9]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重建模式与演替过程研究 [J].
程积民 ;
万惠娥 ;
胡相明 .
草地学报, 2005, (04) :324-327+333
[10]   生物多样性刍议 [J].
王伯荪 ;
王昌伟 ;
彭少麟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6)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