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制了(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杂交组合15个。在回交结实的 F1植株 PMC中均观察到染色体完全呈单价体构型。单株染色体分析表明,获得的32个 BC1单株基本上包括了2n=42至2n=63的各种过渡类型,其中2n=63植株占37.5%。而且81.25%的植株在2n=59~63的范围内。显然,F1产生的可育雌配子主要是染色体不减数和减少较少的类型。这种类型的 BC1代植株 PMC MI 二价体值均接近21,育性也明显高于染色体数较少的 BC1植株。这与(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10x)杂种相应世代的表现完全不同。因此,(普通小麦×中间偃麦。)杂种后代类型形成途径不能按照 F1染色体组随机组合的方式推断,育种过程中各种后代类型的出现主要是由 F1不减数及减少较少的配子所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