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盆地挤压逆冲构造带低角度裂缝的成因及意义

被引:37
作者
曾联波 [1 ,2 ]
王正国 [2 ]
肖淑容 [2 ]
张贵斌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低角度裂缝; 逆冲构造带; 分布特征; 成因; 地质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低渗透储层裂缝通常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但在中国西部盆地挤压逆冲构造带的低渗透储层中,还发育一类低角度构造裂缝。这类裂缝主要发育在逆冲断层或滑脱层附近的中砂岩和粗砂岩中,裂缝与层理面呈小角度斜交,具有较好的等间距性。部分裂缝被方解石、石英、沥青或碳质充填,部分裂缝具有明显的溶蚀现象,并与高角度构造裂缝呈相互切割关系。地质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这类低角度裂缝的形成主要与构造挤压作用下断层的逆冲作用或层间滑动造成的近水平剪切作用有关,而非卸载成因。这类低角度裂缝的发育范围较大,横向连通性好,水平渗透率高,并且和高角度裂缝相互交织在一起,可以构成良好的裂缝网络系统,有利于油气在低渗透地层中的富集和形成高产油气井。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塔中顺西区块奥陶系礁滩复合体裂缝特征及成因 [J].
李鹏春 ;
刘春晓 ;
张渊 ;
龙利平 ;
张利红 ;
任淑芳 .
石油学报, 2008, (05) :694-700
[2]   断裂(裂缝)面的开启及闭合压力实验研究 [J].
周文 ;
邓虎成 ;
单钰铭 ;
杨宇 ;
王洪辉 .
石油学报, 2008, (02) :277-283
[3]   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J].
曾联波 ;
漆家福 ;
王永秀 .
石油学报, 2007, (04) :52-56
[4]   川西南部须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类型及其形成序列 [J].
曾联波 ;
李跃纲 ;
王正国 ;
李梅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2) :194-200
[5]   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J].
周进松 ;
童小兰 ;
冯永宏 .
石油学报, 2006, (03) :53-56
[6]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特征 [J].
张贵生 .
天然气工业, 2005, (07) :11-13+26
[7]   酒西盆地青西油田白垩系泥云岩裂缝油藏特征和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 [J].
赵应成 ;
周晓峰 ;
王崇孝 ;
王满福 ;
郭娟娟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1) :12-15
[8]   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裂缝及其渗流特征 [J].
曾联波 .
地质科学, 2004, (01) :11-17
[9]   吐哈盆地巴喀油田特低渗砂岩油层裂缝分布特征 [J].
王发长 ;
穆龙新 ;
赵厚银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2) :54-57
[10]   松华镇-白马庙地区须二段储层裂缝分布规律 [J].
于红枫 ;
周文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2) :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