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64
作者
郝明强 [1 ]
刘先贵 [2 ]
胡永乐 [1 ]
杨正明 [2 ]
侯建锋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 渗透率; 喉道半径; 微观均质系数; 相对分选系数; 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 压敏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将不同渗透率的含微裂缝与相同渗透率、不含微裂缝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空间形态、喉道半径、微观均质系数和相对分选系数等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性质、可动流体体积和压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孔道与孔道之间主要靠微裂缝连接,连通性较低,主要由微裂缝提供渗流能力。气测渗透率和微裂缝宽度、微观均质系数、相对分选系数和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等都有明显的幂律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气测渗透率与水测渗透率比值较大,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严重,压力敏感性较强。渗透率低不是低渗透油藏的本质特征,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应该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和压力敏感特征等多个因素综合评价其储层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低渗透油田储层综合评价方法 [J].
杨正明 ;
张英芝 ;
郝明强 ;
刘先贵 ;
单文文 .
石油学报, 2006, (02) :64-67
[2]   火成岩裂缝性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 [J].
袁士义 ;
冉启全 ;
胡永乐 ;
任宝生 ;
王毅忠 .
石油学报, 2005, (04) :63-68
[3]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判别准则 [J].
张流 ;
周永胜 .
石油学报, 2004, (04) :33-37
[4]   低渗透油田开发与压敏效应 [J].
阮敏 ;
王连刚 .
石油学报, 2002, (03) :73-76+3
[5]   利用核磁共振可动流体评价低渗透油田开发潜力 [J].
王为民 ;
郭和坤 ;
叶朝辉 .
石油学报, 2001, (06) :40-44+4
[6]   特低渗透储层微缝特征及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 [J].
孙庆和 ;
何玺 ;
李长禄 .
石油学报, 2000, (04) :52-57+122
[7]  
现代渗流物理学.[M].()F.A.L.Dullien著;范玉平;赵东伟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8]  
油水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理论和实践.[M].沈平平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9]  
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李道品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0]  
油层物理.[M].何更生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