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李君剑 [1 ,2 ]
赵溪 [1 ]
潘恬豪 [1 ]
严俊霞 [1 ]
李洪建 [1 ]
机构
[1]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2]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活性碳和氮; 顽固性碳和氮; 顽固性碳和氮指数;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1.01.016
中图分类号
S153.62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碳氮通量的活性有机质储量,以撂荒地、沙棘灌木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白桦-山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容重、持水量、粒径组成、分型维数和pH值,并应用H2SO4两步酸水解法测定了土壤活性和顽固性碳氮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5年弃耕撂荒地土壤理化特征及不同活性有机质含量最差,而沙棘灌木林和乔木林在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和有机质含量方面均有所提高,尤以混交林土壤质量最佳。有机碳和不同活性碳是撂荒地的2~3倍左右,总氮及不同活性氮提高幅度较小,在1.1~1.5之间。土壤活性碳氮受季节变化较大,其中活性碳季节变化幅度更为显著,同时季节效应因土地利用方式而异。土壤持水量、粘粒和分型维数与顽固性有机质含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活性碳氮分别与有机碳和总氮显著相关。各监测指标显示在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自然次生混交林是最佳土地利用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47 / 15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不同粒径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探讨 [J].
刘合明 ;
杨志新 ;
刘树庆 .
生态环境, 2008, 17 (05) :2046-2049
[2]   不同环境因子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王红 ;
范志平 ;
邓东周 ;
陈德龙 ;
孙学凯 ;
高俊刚 ;
曾德慧 .
生态学杂志, 2008, (09) :1469-1475
[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J].
王德 ;
傅伯杰 ;
陈利顶 ;
赵文武 ;
汪亚峰 .
生态学报, 2007, (07) :3081-3089
[4]   东北地区三种典型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总氮及微生物特征的比较研究 [J].
李君剑 ;
石福臣 ;
柴田英昭 ;
世贺一郎 .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84-91
[5]   太行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变化 [J].
杨喜田 ;
宁国华 ;
董惠英 ;
李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9) :1761-1764
[6]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J].
田大伦 ;
方晰 ;
康文星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 (02) :1-5
[7]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Labile Organic Carbon Pools in the Sandy Soils of a North Florida Watershed [J].
Ahn, Mi-Youn ;
Zimmerman, Andrew R. ;
Comerford, Nick B. ;
Sickman, James O. ;
Grunwald, Sabine .
ECOSYSTEMS, 2009, 12 (04) :672-685
[8]   Tillage and crop management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in central Croatia [J].
Basic, F ;
Kisic, I ;
Mesic, M ;
Nestroy, O ;
Butorac, A .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4, 78 (02) :197-206
[9]  
THE CARBON BUDGET IN SOILS[J] . Ronald Amundson.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 2001
[10]  
CONTROLS ON THE DYNAM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OILS: A REVIEW[J] . K. Kalbitz,S. Solinger,J.-H. Park,B. Michalzik,E. Matzner.Soil Science . 20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