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被引:25
作者
李昌新 [1 ]
黄山 [1 ]
彭现宪 [1 ]
黄欠如 [2 ]
张卫建 [1 ,3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2]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红壤;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 全球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大量研究证明稻田土壤比旱地土壤更具固碳潜力,但至今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认识尚不甚清楚。本研究于2007年利用两个开垦年代相似,近20多年分别一直种植双季稻和双季玉米的长期定位试验,来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的浓度分别是旱地的2.2倍和2.5倍。与试验前相比,水稻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幅达到30.8%,而旱地的前后差异不显著。在所有团聚体粒径水平上,水田有机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旱地。其中53~250μm微团聚体相差最大,水田是旱地的近3倍。水田微团聚体保护碳(iPOMm)在土壤中的浓度是旱地的4.2倍,微团聚体保护碳在总有机碳中的比重也显著高于旱地,达到25.5%,是旱地的2倍。水田和旱地iPOMm组分碳的差异能够解释其总有机碳差异的42.8%。上述结果可以增强我们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了解,为稻田土壤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06 / 6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不同利用方式下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 [J].
许泉 ;
芮雯奕 ;
何航 ;
吴峰 ;
罗鸿 ;
卞新民 ;
张卫建 .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12) :2505-2510
[2]   近20年来中国大陆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 [J].
黄耀 ;
孙文娟 .
科学通报 , 2006, (07) :750-763
[3]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代静玉 ;
周运超 ;
张平究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4) :609-618
[4]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00-109
[5]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肥连施与土壤结构特性的研究 [J].
赖庆旺 ;
李茶苟 ;
黄庆海 .
土壤学报, 1992, (02) :168-174
[6]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J] . R. Lal.Geoderma . 2004 (1)
[7]   Storage and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topsoil organic carbon in China's paddy soils [J].
Pan, GX ;
Li, LQ ;
Wu, LS ;
Zhang, XH .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4, 10 (01) :79-92
[8]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and-use change on soil C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al soils by means of organic matter fractionation and stable C isotopes [J].
Del Galdo, I ;
Six, J ;
Peressotti, A ;
Cotrufo, MF .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3, 9 (08) :1204-1213
[9]  
New advances in carbon cycle research[J] . Josep G. Canadell,Diane Pataki.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 2002 (4)
[10]  
Soil macroaggregate turnover and microaggregate formation: a mechanism for C sequestration under no-tillage agriculture[J] . J Six,E.T Elliott,K Paustian.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00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