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355
作者
陈尚斌 [1 ,2 ]
朱炎铭 [1 ,2 ]
王红岩 [3 ]
刘洪林 [3 ]
魏伟 [3 ]
方俊华 [2 ]
机构
[1]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
[2]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纳米孔隙结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氮吸附;
D O I
10.13225/j.cnki.jccs.2012.03.00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运用氮气吸附法对储层纳米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线和DFT分析,对孔结构特征表征并讨论控制纳米孔隙结构的主因和纳米孔隙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具有一定的无规则孔结构,孔隙多呈开放形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孔及4边开放的平行板孔等开放性孔为主;垂向上由深到浅,孔隙开放程度减小;纳米主孔位于2~40 nm,占孔隙总体积的88.39%,占比表面积的98.85%;2~50 nm的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隙体积,小于50 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面积;TOC是控制该储层中纳米孔隙体积及其比表面积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主要储存空间的重要物质;纳米孔对页岩气的吸附能力极强,在其内部有大量页岩气以结构化方式存在,增加了页岩气的存储量,并使模型表征复杂化;开放状纳米孔可提高页岩气解吸效率和储层渗透率,提高页岩气的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438 / 44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四川地区志留系页岩气成藏的地质背景
    朱炎铭
    陈尚斌
    方俊华
    罗跃
    [J]. 煤炭学报, 2010, 35 (07) : 1160 - 1164
  • [2] 页岩气的赋存形式研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张雪芬
    陆现彩
    张林晔
    刘庆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 25 (06) : 597 - 604
  • [3] 桦甸油页岩及半焦孔结构的特性分析
    孙佰仲
    王擎
    李少华
    王海刚
    孙保民
    [J]. 动力工程, 2008, (01) : 163 - 167
  • [4] 燃烧过程对页岩灰孔隙结构的影响
    韩向新
    姜秀民
    王德忠
    崔志刚
    于立军
    [J]. 化工学报, 2007, (05) : 1296 - 1300
  • [5] 苏丹Melut盆地北部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马明福
    李薇
    刘亚村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 121 - 124
  • [6] 快速热解褐煤焦的低温氮吸附等温线形态分析
    刘辉
    吴少华
    姜秀民
    王国忠
    曹庆喜
    邱朋华
    秦裕琨
    [J]. 煤炭学报, 2005, (04) : 507 - 510
  • [7] 吸附聚丙烯酸对纳米碳管表面特征影响的研究
    崔举庆
    侯庆锋
    陆现彩
    何其慧
    刘显东
    沈健
    胡柏星
    [J]. 化学学报, 2004, (15) : 1447 - 1450+1372
  • [8] Nanoscale gas flow in shale gas sediments .2 Javadpour,F,Fisher,D,Unsworth,M. Journal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