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的礼让逻辑

被引:3
作者
高崇 [1 ]
王德海 [1 ]
徐振山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冲突传播; 礼让; 非暴力; 农村社区;
D O I
10.13968/j.cnki.1009-9107.2011.01.005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就"冲突传播"的形式而言,依照冲突双方能否相互直接感知到对方所传递的信息为标准,冲突传播可分为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两种;如果按照冲突双方所使用的传播符号进行分类,则冲突传播有语词传播和非语词传播两类。冲突的本性是暴力的,但冲突传播的本性却并非如此。暴力和礼让犹如冲突传播的两级,充满着张力。冲突传播是暴力还是礼让,要视冲突双方采取的行动而定。人既能够基于现实的考量争取利益,同时也能够基于现实的考量,避免使自己的损失最大化。这一反一正,既反映了冲突传播的暴力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在冲突传播中存在着以礼让化解冲突的可能方向。非暴力作为一种冲突传播的礼让逻辑,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可操作、可学习、可应用的原则、策略和表达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理论要析 [J].
陆华 ;
李业才 .
毕节学院学报, 2009, 27 (09) :12-18
[2]   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日常会话中的模糊限制语 [J].
刘宁 .
语文学刊, 2009, (06) :24-25
[3]   礼貌原则研究概述 [J].
王冲 .
语文学刊, 2009, (04) :19-20
[4]   乡村纠纷调解中的公共权力与权威——对一起农地纠纷的调查分析 [J].
刘刚 ;
王芳 .
中国农村观察, 2008, (06) :58-66
[5]   也谈礼貌原则 [J].
熊学亮 ;
刘国辉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3) :60-62
[6]   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 [J].
曲卫国 ;
陈流芳 .
学术月刊, 1999, (07) :33-41
[7]  
哲学人类学[M].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德)M.兰德曼(MichaelLandmann)著, 2006
[8]  
学校与社会[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美) 费恩伯格, 2006
[9]  
辅导与心理治疗[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林孟平著, 2005
[10]  
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夏征农,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