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纪碳酸盐斜坡沉积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28
作者
李双应 [1 ]
孟庆任 [2 ]
万秋 [1 ]
孔为伦 [1 ]
何刚 [1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碳酸盐斜坡; 沉积相; 成矿意义; 二叠系; 长江中下游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二叠系以往多被认为主要属于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其次是较深水的陆棚沉积或者裂陷槽沉积。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二叠系的碳酸盐斜坡沉积相发育,它主要由砾屑石灰岩、泥晶粉屑灰岩、硅质岩和泥晶灰岩组成,斜坡主要发育于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其次是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碳酸盐斜坡主要沿安徽铜陵—东至—宿松一线以及湖北大冶—江西瑞昌一线分布,其成因大致受江南断裂和长江断裂控制。同沉积断裂不仅控制着碳酸盐斜坡的发育和展布,同时也构筑了深水盆地、斜坡和浅水台地沉积体系,构成油气生、储、盖单元的组合,为二叠系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提供了成因解释。控制斜坡发育的断裂既可以是含矿热水溶液、海底热泉和火山的通道,同时斜坡带也可以成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富集场所,因此,它对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层控和喷流成因提供了可选择的解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二叠世断裂发育,显示盆地的伸展特征,符合古特提斯洋东扩构造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733 / 174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皖南沿江地区海相烃源岩特征研究
    张义楷
    周立发
    刘志武
    白斌
    [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 129 - 132
  • [2] 安徽铜陵矿集区硅质岩成因及意义
    曾普胜
    杨竹森
    蒙义峰
    裴荣富
    侯增谦
    徐文艺
    王训诚
    田世洪
    [J]. 地质论评, 2004, (02) : 153 - 161
  • [3] 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顾连兴
    胡文瑄
    倪培
    何金祥
    徐跃通
    陆建军
    林春明
    李伟强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4) : 592 - 608
  • [4] 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
    李双应
    岳书仓
    [J]. 沉积学报, 2002, (01) : 7 - 12
  • [5]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
    李双应
    洪天求
    金福全
    刘辉
    胡永强
    [J]. 地层学杂志, 2001, (01) : 69 - 74
  • [6] 二叠纪地层研究述评
    金玉玕
    尚庆华
    曹长群
    [J]. 地层学杂志, 2000, (02) : 99 - 108
  • [7]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陈洪德
    覃建雄
    王成善
    寿建峰
    李祥辉
    [J]. 沉积学报, 1999, (04) : 13 - 24
  • [8] 扬子地区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
    胡书毅
    田海芹
    [J]. 现代地质, 1999, (02) : 42 - 48
  • [9] 放射虫硅质岩对华南古地理的启示
    吴浩若
    [J]. 古地理学报, 1999, (02) : 28 - 35
  • [10] 安徽铜陵新桥黄龙组沉积期海底火山喷发-沉积质疑
    黄志诚
    [J].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1) :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