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与成物之间:马克思与传统儒家的“物论”对观

被引:2
作者
徐瑜霞
机构
[1] 中山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唯物; 成物; 事; 物化; 物象化; 虚无主义;
D O I
10.14112/j.cnki.37-1053/c.2018.03.007
中图分类号
B0-0 [马克思主义哲学]; B222 [儒家];
学科分类号
0305 ; 010101 ; 010102 ;
摘要
虚无主义作为对意义问题的追问与探询,是人与自身、他人、物世界之间的照面及互动的结果。在近现代社会中,"物"逐渐成为人达至意义的重要中介。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交融碰撞的历史现实,使"唯物"与"成物"之间的复杂关联不容忽视。传统儒家关于"物"的思想蕴含在与"成人"相应的"成物"之说中,"成人以成物"勾勒出了儒家传统"物"论的主要特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思想则是基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另一种探索,它既包含对西方传统"物"论的继承与突破,也隐含着对西方现代虚无主义的基本遏制和对未来社会发展新方向的设想。通过对两种物论的对观可辨析二者在文明论意义上的相异性、交融意义上的同构性、对观层面上的互补性。通过对观可见其各自的优势与限度,对当代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价值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2+80 +8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物”的多重面相 [J].
鲍永玲 .
人文杂志, 2012, (03) :1-10
[3]  
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D].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2006, 10
[4]  
成己与成物.[M].杨国荣;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6]  
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
[7]  
词与物.[M].(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8]  
中国哲学范畴通论.[M].葛荣晋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8,
[10]  
孟子性善论研究.[M].杨泽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