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研究

被引:18
作者
蔡静森 [1 ]
晏鄂川 [1 ]
王章琼 [1 ]
杨建国 [1 ,2 ]
唐睿旋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2]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关键词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 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 破坏面; 变形破坏特征;
D O I
10.16285/j.rsm.2014.s1.003
中图分类号
TU45 [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
学科分类号
0801 ; 080104 ; 0815 ;
摘要
基于悬臂梁理论和运用极限平衡法研究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是一种既注重变形过程又注重力学分析的可行方法。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研究悬臂梁极限平衡分析模型。首先通过野外现象的观测,提出能对反倾层状边坡变形几何空间条件进行分区的"基准面"的概念,再利用"基准面"分析岩层分区破坏模式的力学机制,认为破坏面的形成机制是弯曲拉裂和压缩剪切的共同作用结果,对悬臂梁极限平衡分析模型中的各参数确定给出假设或理论分析,建立了计算模型。以重庆市巫溪县中梁水库硝洞槽-郑家大沟库段反倾岸坡为例,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识别基础上,应用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理论分析实例,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也给出反倾层状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计算步骤,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该分析模型的正确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破坏区大体分为滑移区、倾倒区和倾倒变形影响区,破坏区大小由坡角、岩层倾角、坡高共同决定,当三者关系(见式(13))大于0时,才存在破坏区,才有可能发生变形破坏。研究成果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与防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反倾岩质边坡破坏机理研究.[D].左保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 02
[2]  
岩体力学.[M].刘佑荣; 唐辉明;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  
工程地质广义系统科学分析原理及应用.[M].黄润秋;许强著;.地质出版社.1997,
[4]  
非线性工程地质学导引.[M].秦四清等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5]  
岩体结构力学.[M].孙广忠著;.科学出版社.1988,
[6]   应力比影响下的破裂角、闭锁角、摩擦系数及其耦合关系 [J].
关成尧 ;
漆家福 ;
邱楠生 ;
赵国春 ;
杨桥 ;
白相东 ;
李春雷 .
岩土力学, 2012, 33 (12) :3570-3576
[7]   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的拉剪变形及破坏准则研究 [J].
王东 ;
刘长武 ;
王丁 ;
李晓迪 ;
徐煜航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2, 44 (02) :31-35
[8]   反倾岩质边坡悬臂梁极限平衡模型的改进 [J].
卢海峰 ;
刘泉声 ;
陈从新 .
岩土力学, 2012, 33 (02) :577-584
[9]   深切河谷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 [J].
刘亚群 ;
李海波 ;
裴启涛 ;
于崇 ;
罗超文 ;
杨风威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30 (12) :2435-2443
[10]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力学模型 [J].
张以晨 ;
佴磊 ;
沈世伟 ;
王洁玉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S1) :2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