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穹状递增变质作用特征及岩石圈深部作用信息

被引:1
作者
王国芝
刘树根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
[2] 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
[3] 四川成都
[4] 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四川成都
关键词
龙门山; 递增变质作用; pTd轨迹;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1.01.016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变质带的空间分布特征、矿物组合的世代关系和同位素定年的综合研究表明 ,龙门山造山带的穹状递增变质作用为发生于燕山期的区域动热变质作用 ,所形成的递增变质带在空间上呈穹隆状 ,等变带围绕热中心呈环带状分布 ,热中心发育花岗岩 ,从热中心向四周变质程度依次递减。热中心花岗岩的侵位和上隆滞后于穹状递增变质作用 ,二者在成因上无直接的联系。其 p Td轨迹揭示出了盆山耦合过程中壳幔间相互作用过程和热历史演变。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后龙门山变质带的变质时期探讨 [J].
胡金城 ;
游再平 .
四川地质学报, 1991, (03) :188-191
[2]   雅江北部热隆扩展系的变形-变质作用 [J].
付小方 ;
候立玮 ;
许志琴 ;
王宗秀 .
四川地质学报, 1991, (02) :79-86
[3]   山葱岭递增变质带特征 [J].
李远图 .
四川地质学报, 1991, (01) :17-21
[4]   龙门山-大雪山-锦屏山推覆构造带特征 [J].
唐若龙 .
四川地质学报, 1991, (01) :1-9
[5]   四川后龙门山中压变质地体的形成时代问题 [J].
范晓 .
中国区域地质, 1989, (03) :77-82
[6]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罗志立主编, 1994
[7]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刘树根著, 1993
[8]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著, 1992
[9]  
Crenulation cleavage formation: Evolving diffusion, deformation and equilibration mechanisms with increasing metamorphic grade[J] . Brenton Worley,Roger Powell,Christopher J.L. Wilson.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1997 (8)
[10]   China. [J].
Liu, XJ .
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 1996, 3 (04) :36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