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一个被遗忘的道德之隐忧

被引:6
作者
曹永国
机构
[1]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好孩子; 服从理性; 自恋; 想象式同情; 批判性思维;
D O I
10.19563/j.cnki.sdjk.2017.01.009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好孩子再生产了一种可疑的现行教育观念。这种观念通过奖惩机制、荣辱感和理性主义表达了人类生活与内心的一种追求完美、卓越的宏大教育理想和人性理念。好孩子重新诠释了好的行为,即产生了一种道德观念。它使服从权威命令、严格遵守纪律与规范,自我奋斗和自我卓越,追求集体和个人荣誉取代了对行为自身的道德性思考而成为行为的第一要义。好孩子的道德隐忧表现为:道德冷漠和党同伐异,道德盲视与唯权威至上,焦虑性自恋与污名化。基于一种辩证与理性的思考,教育需要发展一种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式同情,以之来限制和防止这种道德之隐忧。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祛希望化”教育研究:症候及其批判 [J].
曹永国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1 (01) :40-47
[2]  
告别功利[M]. 新华出版社 , (美) 努斯鲍姆, 2010
[3]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美) 吉鲁, 2008
[4]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商务印书馆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 2003
[5]  
现代性与大屠杀[M]. 译林出版社 , (英)鲍曼(ZygmuntBauman)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