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69
作者
柳梅英 [1 ,2 ]
包安明 [1 ]
陈曦 [1 ]
刘海隆 [3 ]
张红利 [1 ,2 ]
陈晓娜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石河子大学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植被碳储量; CASA模型; 玛纳斯河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P751 [图像处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天然植被退化,部分转变为人工植被和人类聚居区是干旱区绿洲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论文尝试采用CASA模型及1976—2007年4期9月份Landsat卫星影像估算玛纳斯河流域9种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并通过植物枯损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植被碳密度,进而估算出流域内各类型植被碳储量,最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76—2007年间,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变化影响,绿洲农田植被碳密度变化较大;同期流域植被碳储量共增加了50.50×104t C,其中林地被乱砍乱伐,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退化为荒草地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减少了1.21×104t;林地、农田、荒草地以及未利用地之间的转移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总共增加了18.52×104t C。研究结果显示,流域内植被碳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农田是影响流域植被碳储量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26 / 93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黄淮海平原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姜群鸥
    邓祥征
    战金艳
    刘兴权
    [J]. 地理研究, 2008, (04) : 839 - 846+975
  • [2] 干旱区典型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分形特征分析——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李义玲
    乔木
    杨小林
    周生斌
    [J]. 干旱区地理, 2008, (01) : 75 - 81
  • [3]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方精云
    郭兆迪
    朴世龙
    陈安平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 804 - 812
  • [4] 阜康绿洲生态系统生物量空间格局分析
    刘卫国
    吕光辉
    高炜
    潘晓玲
    郭凯
    [J]. 中国沙漠, 2006, (05) : 809 - 813
  • [5] 新疆中部天山雪岭云杉种群动态初步研究
    王婷
    任海保
    马克平
    [J]. 生态环境, 2006, (03) : 564 - 571
  • [6] 玛纳斯河流域50年绿洲扩张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程维明
    周成虎
    刘海江
    张旸
    蒋艳
    张一驰
    姚永慧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1) : 1074 - 1086
  • [7]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影响
    高志强
    刘纪远
    曹明奎
    李克让
    陶波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 946 - 957
  • [8] 新疆玛纳斯河地区绿洲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杨发相
    马虹
    穆桂金
    乔木
    [J]. 干旱区研究, 2003, (04) : 276 - 280
  • [9]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J].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09) : 65 - 71+77
  • [10] 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朴世龙
    方精云
    郭庆华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5) : 603 - 60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