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分层旋耕对水稻土耕层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张军
[1
,2
]
丁启朔
[1
,2
]
丁为民
[1
,2
]
李毅念
[1
]
邱威
[1
]
陆明洲
[1
]
薛金林
[1
]
田永超
[3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2] 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3]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来源:
关键词:
分层旋耕;
土壤物理性状;
水稻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稻麦轮作制因稻季土壤淹水沉实及长期浅耕等因素导致耕层浅薄、土壤硬化,成为阻碍旱季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拟论证使用分层旋耕(stratified rotary tillage,SRT)实现水稻土深松的技术可行性。[方法]构建原位分层旋耕试验台,通过对比分析免耕(no tillage,NT)、常规旋耕(conventional rotary tillage,CRT)与分层旋耕3种耕作方式的稻茬麦各生理期的土壤持水量、密度、含水率、土壤硬度等的连续变化情况,论证分层旋耕对水旱轮作制旱作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分层旋耕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SRT与NT和CRT相比,可有效增加土壤疏松层深度、提高土壤持水量、降低土壤密度与贯入阻力。SRT处理后10~20 cm土层的平均持水量分别比NT、CRT高3.6%和3.5%,平均密度分别比NT、CRT低0.14和0.13 t·m-3,麦季各时期土壤含水率明显提高,分别比CRT、NT高0.34%和1.21%。SRT明显降低0~30 cm的平均贯入阻力,其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SRT、CRT和NT;SRT比CRT增加耕层厚度10 cm。[结论]分层旋耕耕作是解决水旱轮作区土壤硬化的适宜耕作技术,分层旋耕有利于改善稻茬田的土壤物理性状,从而利于促进旱季作物的生长。
引用
收藏
页码:1016 / 1022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