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旋耕对水稻土耕层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张军 [1 ,2 ]
丁启朔 [1 ,2 ]
丁为民 [1 ,2 ]
李毅念 [1 ]
邱威 [1 ]
陆明洲 [1 ]
薛金林 [1 ]
田永超 [3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2] 江苏省智能化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3]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关键词
分层旋耕; 土壤物理性状; 水稻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稻麦轮作制因稻季土壤淹水沉实及长期浅耕等因素导致耕层浅薄、土壤硬化,成为阻碍旱季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拟论证使用分层旋耕(stratified rotary tillage,SRT)实现水稻土深松的技术可行性。[方法]构建原位分层旋耕试验台,通过对比分析免耕(no tillage,NT)、常规旋耕(conventional rotary tillage,CRT)与分层旋耕3种耕作方式的稻茬麦各生理期的土壤持水量、密度、含水率、土壤硬度等的连续变化情况,论证分层旋耕对水旱轮作制旱作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分层旋耕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SRT与NT和CRT相比,可有效增加土壤疏松层深度、提高土壤持水量、降低土壤密度与贯入阻力。SRT处理后10~20 cm土层的平均持水量分别比NT、CRT高3.6%和3.5%,平均密度分别比NT、CRT低0.14和0.13 t·m-3,麦季各时期土壤含水率明显提高,分别比CRT、NT高0.34%和1.21%。SRT明显降低0~30 cm的平均贯入阻力,其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SRT、CRT和NT;SRT比CRT增加耕层厚度10 cm。[结论]分层旋耕耕作是解决水旱轮作区土壤硬化的适宜耕作技术,分层旋耕有利于改善稻茬田的土壤物理性状,从而利于促进旱季作物的生长。
引用
收藏
页码:1016 / 10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21] 豫西旱坡地高留茬深松对冬小麦生态效应的研究
    王育红
    姚宇卿
    吕军杰
    黄江涛
    张洁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02) : 151 - 153
  • [22] 美国关于免耕和轮作周期对侵蚀影响的研究
    邹桂霞
    [J].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2, (04) : 7 - 8
  • [23] 不同耕作方法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生态的影响
    李华兴
    卢维盛
    刘远金
    张新明
    陈喜崇
    李永锋
    霍锦添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4) : 553 - 556
  • [24] 旱地冬小麦水分亏缺补偿效应研究
    夏国军
    阎耀礼
    程水明
    高松洁
    罗毅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01) : 79 - 82
  • [25] 土壤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孟庆秋
    谢佳贵
    胡会军
    王晓春
    王秀芳
    吴巍
    [J]. 吉林农业科学, 2000, (02) : 25 - 28
  • [26] 农业机器行走装置对土壤压实作用的研究
    孙忠英
    李宝筏
    [J]. 农业机械学报, 1998, (03) : 173 - 175
  • [27] 旱地深松试验研究
    高焕文,李洪文,王兴文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5, (04) : 126 -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