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1及BC1代育性研究

被引:7
作者
李造哲
于卓
云锦凤
马青枝
机构
[1]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2]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3]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呼和浩特 
关键词
披碱草; 野大麦; 杂种F1; BC1; 育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34 [杂交育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对披碱草(ElymusdahuricusTurcz.)和野大麦(HordeumbrevisubulatumLink)杂种F1及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亲本披碱草和野大麦的花粉可育率较高,分别为87.1%和89.2%,开放授粉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39.4%和34.8%。正、反交杂种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分别为2.2%和1.1%,在开放授粉情况下均不结实。BC1代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提高,各株系间的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有较大的变异,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仍很低,花粉可育率只有0.3%,开放授粉不结实;有的株系花粉可育率和结实率较F1代有大幅度的提高,花粉可育率可达74.9%,自然结实率可达14.6%。回交是克服杂种F1不育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普通小麦与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J].
孔令让 ;
董玉琛 .
作物学报, 1997, (04) :505-508+516
[2]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J].
陈漱阳,侯文胜,张安静,傅杰,杨群慧 .
遗传学报, 1996, (06) :447-452+488
[3]   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在Ⅴ.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及回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J].
韩方普 ;
张延滨 ;
李集临 ;
祁适雨 ;
肖志敏 ;
辛文利 .
西北植物学报, 1993, (04) :249-254+329
[4]   33种禾本科饲用植物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J].
阎贵兴 ;
张素贞 ;
云锦凤 ;
富象乾 ;
王六英 .
中国草地, 1991, (05) :1-13
[5]   普通小麦与沙生冰草、根茎冰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J].
李立会 .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06) :1-10+97
[6]   鹅观草与大麦属间杂种的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J].
蒋继明 ;
刘大钧 .
遗传学报, 1990, (05) :373-376+416
[7]   普通小麦-簇毛麦染色体异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分析 [J].
王苏玲 ;
陈佩度 ;
邱伯行 ;
黄琍 ;
刘大钧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9, (01) :9-14
[8]   优良禾草—短芒大麦草 [J].
王比德 .
中国草业科学, 1987, (01)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