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垌村上泥盆统碳同位素正偏移与全球一致性的记录

被引:11
作者
许冰
顾兆炎
刘强
王成源
李镇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3]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北京
[4] 北京
[5] 南京
[6] 桂林
关键词
F-F事件; δ13C; 正偏移; 生物灭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前的研究显示,欧、美等大陆晚泥盆世地层中普遍存在碳同位素δ13C的正偏移,这种偏移已被推测为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快速增加的结果,并与晚泥盆世弗拉阶(Frasnian)-法门阶(Famennian)之交发生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简称F-F事件)密切相关.华南上泥盆统是研究F-F事件理想地层之一,其中是否存在δ13C正偏移,直接关系到全球范围内是否存在与F-F事件有关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问题.对广西桂林垌村具有生物地层控制的晚泥盆世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在F-F转换时期总体呈逐步增加趋势,这种趋势由两次明显的δ13C正偏移组成:第1次正偏移出现在linguiformis带的底界,δ13C增加幅度达1.5‰;第2次正偏移出现在triangularis/linguiformis带(F-F)的界线,增幅达2.1‰.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位素记录对比发现,在生物地层时限上,垌村剖面第1次出现的δ13C正偏移较晚,而发生在F-F界线的第2次正偏移,无论在生物地层上还是在变化幅度上都是基本一致的,支持F-F时期全球性的有机碳埋藏增强的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856 / 86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晚泥盆世赤潮与生物集群绝灭 [J].
龚一鸣 ;
李保华 ;
司远兰 ;
吴诒 .
科学通报, 2002, (07) :554-560
[2]   中国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及其后的生物复苏的研究 [J].
廖卫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8) :663-667
[3]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海水温度变化的同位素证据 [J].
王大锐 ;
马学平 ;
董爱正 ;
朱德升 .
地球学报, 2001, (02) :141-144
[4]   泥盆纪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变 [J].
陈代钊 ;
陈其英 ;
江茂生 .
岩相古地理, 1995, 15 (05) :22-28
[5]  
1:4000000中国大地构造相图[M]. 科学出版社 , 许靖华, 1998
[6]  
广西的泥盆系[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钟铿等编著, 1992
[7]  
Carbo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the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J] . M.M Joachimski,R.D Pancost,K.H Freeman,C Ostertag-Henning,W Buggisch.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002 (1)
[8]  
Interpreting carbon-isotope excursions: carbonates and organic matter[J] . Lee R. Kump,Michael A. Arthur.Chemical Geology . 1999 (1)
[9]  
Geochemical events documented in inorganic carbon isotopes[J] . W.T Holser.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1997 (1)
[10]   CLIMATIC AND OCEANOGRAPHIC ISOTOPIC SIGNALS FROM THE CARBONATE ROCK RECORD AND THEIR PRESERVATION [J].
MARSHALL, JD .
GEOLOGICAL MAGAZINE, 1992, 129 (02) :14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