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的内在精神及其生长

被引:6
作者
李小平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关键词
创造性; 创造力; 教育蕴涵; 人性; 超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 [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 ; 0402 ;
摘要
由于受科学心理学的片面影响,传统的创造观仅从“人力”的纬度关注人的创造性,将本是人性特质的创造性窄化为人外在的“创造力”,忽视了体现其内在精神的人性价值因素和精神过程,这对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生成”,从教育的视野审视创造性,则人的创造性必须首先体现真、善、美的“人性”,而后是这种人性外化的新颖独特的“人力”,创造性既表现为个体对物质世界的创新,即“对象性功能”,更体现为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超越,即“本体性功能”。学生创造性的生长必须达成“人性”与“人力”的同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突破大学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论大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线索及其整合 [J].
李小平 .
高等教育研究 , 1999, (03) :3-5
[2]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J].
林崇德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1) :5-13
[3]   挑战知识经济: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 [J].
鲁洁 .
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2) :32-34
[4]  
论人的使命.[M].(俄)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学林出版社.2000,
[5]  
精神心理学.[M].(瑞士)H.B.丹尼什(HossainB.Danesh)著;陈一筠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
[7]  
时代的精神状况.[M].(德)卡尔·雅斯贝斯(KarlJaspers)著;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8]  
创造的秘密.[M].(美)阿瑞提(Arieti;S.)著;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9]  
实用人类学.[M].(德)康德(Kant;I.)著;邓晓芒译;.重庆出版社.1987,
[10]  
追寻自我.[M].(美)弗洛姆著;苏 娜;安 定译;.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