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战略互动与决策逻辑

被引:11
作者
任琳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关键词
网络威慑; 网络战略; 大数据; 战略误判; 网络安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15 [国际问题]; TP393.08 [];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0839 ; 1402 ;
摘要
核威慑降低了战争的风险,具有战略稳定作用。威慑等传统战略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意图传递机制在国家间互动中维持有效。由于网络空间具备特殊的组成方式和行为逻辑,像核威慑那样的传统战略威慑方式在网络空间中所起到的系统稳定作用甚微。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做出战略决策需要面对海量、无序和非结构性的数据,传统的承诺、威慑、进攻与防御等主要的意图传递机制都因受到网络信息传输特性的影响而失效。当互动双方难以有效传递彼此意图,也很难准确判断对方意图时,出于自保目的的国家更偏好于选择"即时打击"的反应策略,甚至在无法准确判断攻击发起方的状况下就进行报复。误判发生的可能性骤然上升,网络空间呈现出"战略不稳定性"。为了在网络空间避免过度依赖直观印象导致战略误判、冲突升级的情况发生,国家在未来战略博弈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够通过迅速分析大数据,定位战略对手、辨别对手意图、理解对手行为模式,从而减少误判,提高决策质量。在网络传播情境下分析战略互动逻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90+157 +157-158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后斯诺登时代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 [J].
沈逸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 (05) :144-155+160
[2]   恐惧、权力与全球网络安全议题的兴起 [J].
刘建伟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 (12) :43-59+157
[3]   网络空间威慑:如何推进第三方责任 [J].
董青岭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 (09) :113-124+159
[4]   美国网络威慑理论之争 [J].
何奇松 .
国际政治研究, 2013, 34 (02) :53-74+7
[5]   网络空间威慑:报复是否可行? [J].
董青岭 ;
戴长征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2, (07) :99-116+159
[6]   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抢占网络空间制高点 [J].
张文贵 ;
彭博 .
信息网络安全, 2010, (10) :79-82
[7]   试论网络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 [J].
蔡翠红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 (09) :24-27
[8]   影响冷战后美国军控政策的若干因素 [J].
樊吉社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 (09) :28-33
[9]  
冲突的战略[M]. 华夏出版社 , (美)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著, 2006
[10]  
The Meaning of the Cyber Revolution: Perils to Theory and Statecraft[J] . Lucas Kello.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2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