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壳浅部块体物质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关系之研究

被引:1
作者
康来迅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关键词
滞后效应; 速度差异运动;
D O I
10.16256/j.issn.1001-8956.1989.03.009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东北部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及其周边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运动特征等大量资料分析,讨论了本区地壳浅部块体物质运动的基本特征、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构造地貌滞后效应现象及其原因,同时探讨了大闸口内强震成因,成带等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52 / 26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1987年元月8日甘肃迭部5.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J].
汪进 ;
刘江峰 ;
田军 .
西北地震学报, 1987, (02) :88-110
[2]   古浪黄羊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J].
万夫领 .
西北地震学报, 1987, (02) :97-100
[3]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J].
徐纪人 ;
姚立珣 ;
汪进 .
西北地震学报, 1986, (04) :82-84
[4]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地震破裂带的发现 [J].
周俊喜 ;
杨天锡 ;
姚俊义 ;
刘建生 ;
刘百篪 .
西北地震学报, 1986, (03) :114-115
[5]   昌马断裂带东段(月牙达坂—臭水柳沟)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断裂运动、滑动速率与古地震 [J].
康耒迅 .
地震研究, 1986, (03) :343-350
[6]   论中国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特征及其地震强度与构造类型的关系 [J].
阎志德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6, (03) :311-320
[7]   陕甘宁青地震形度带初步研究 [J].
吕田保 ;
阎风忠 ;
戴华光 ;
潘俊茂 .
西北地震学报, 1985, (03) :64-71
[8]   中国岩石层底面地幔对流状态的探讨 [J].
黄培华 ;
傅容珊 .
地球物理学报, 1983, (01) :39-47
[9]   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中段)的深部环境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J].
毛桐恩 ;
姚家榴 .
地震地质, 1982, (02) :21-31
[10]   利用地震面波研究中国地壳结构 [J].
冯锐 ;
朱介寿 ;
丁韫玉 ;
陈国英 ;
何正勤 ;
杨树彬 ;
周海南 ;
孙克忠 .
地震学报, 1981, (04) :3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