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学稳定的荧光砂作为示踪颗粒 ,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菲律宾蛤仔对沉积物的扰动 ,探讨滤食性贝类通过生物扰动作用在水层—底栖耦合过程中的作用。实验表明 ,在整个实验周期 ( 15天 )内 ,表层示踪砂有 2 8.2 %悬浮进入水体 ,3 6.1%由表层垂直向下迁移 ,垂直迁移率为 1.65× 10 -5·g-1·cm-2 ·d-1;沉积物 8cm深处示踪砂分别有 2 7.0 %向上和12 .6%向下迁移 ,迁移率分别为 1.5 2× 10 -5·g-1·cm-2 ·d-1和 0 .61× 10 -5·g-1·cm-2 ·d-1。个体大小和摄食状态均对蛤仔的扰动作用有影响 :个体增大 ,表层示踪砂悬浮进入水体的量增加 ,以单位湿重表示的迁移率降低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投饵组大于无饵组 ,除 8cm深处小蛤的垂直上移率外 ,其它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