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的个例分析

被引:48
作者
傅云飞 [1 ]
冯静夷 [2 ]
朱红芳 [3 ]
李锐 [1 ]
刘栋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3] 安徽省气象台
关键词
热对流降水; 副热带高压; 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雷达; 红外辐射温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和红外辐射计的探测结果,对2003年8月2日15时(北京时)中国东南部副热带高压下发生的热对流降水结构特征、云和降水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大气背景分析表明,500 hPa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的较强上升运动和850 hPa的水汽通量辐合为此次午后热对流降水云团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探测结果表明,热对流降水云团的水平尺度多为30~40 km,平均垂直尺度均超过10 km,最高达17.5 km;云团的最大近地面雨强超过50 mm/h。热对流降水云团的平均降水廓线表明,其最大降水率出现在5 km的高度,这一高度比估计的环境大气0℃层高度低1 km。与“98.7.20”中尺度强降水的对流降水廓线比较表明,两者的最大降水率高度相同,但热对流降水云团更深厚;在4 km高度至近地面,热对流的降水率减少速度比“98.7.20”强对流降水的快,表明前者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因气温高而发生强烈蒸发。对降水云团顶部特征与近地面雨强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雨顶高较低时,云顶高度变化范围大;当雨顶越高时,云顶高度与雨顶高度越相近;平均而言,给定地面降水率,云顶高度比雨顶高度高出1~4 km;当近地面雨强越大,则云顶高度和雨顶高度越高、且越相近。结果还表明,非降水云面积约占86%,晴空面积仅占2%,而降雨云面积约为云面积的1/8。
引用
收藏
页码:750 / 76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资料对1997/1998年ElNio后期热带太平洋降水结构的研究 [J].
李锐 ;
傅云飞 ;
赵萍 .
大气科学, 2005, (02) :225-235
[2]   热带测雨卫星对淮河一次暴雨降水结构与闪电活动的研究 [J].
郑媛媛 ;
傅云飞 ;
刘勇 ;
朱红芳 ;
姚秀萍 ;
谢亦峰 ;
宇如聪 .
气象学报, 2004, (06) :790-802
[3]   TRMM测雨雷达和微波成像仪对两个中尺度特大暴雨降水结构的观测分析研究 [J].
傅云飞 ;
宇如聪 ;
徐幼平 ;
肖庆农 ;
刘国胜 .
气象学报, 2003, (04) :421-431+513
[4]   中尺度地形对“98.7”鄂东特大暴雨的动力作用 [J].
崔春光 ;
闵爱荣 ;
胡伯威 .
气象学报, 2002, (05) :602-612
[5]   一次华南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复杂地形的影响 [J].
孙健 ;
赵平 ;
周秀骥 .
气象学报, 2002, (03) :333-342
[6]   副热带高压研究回顾及对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J].
刘屹岷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0, (04) :500-512
[7]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J].
张庆云 ;
陶诗言 .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S1) :17+19+21+23+18+20+22-17+19+21+23+18+20+22
[8]   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空间模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J].
王晓春 ;
吴国雄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7, (02) :34-42
[9]   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 [J].
赵汉光,张先恭 .
气象, 1996, (04) :8-12
[10]   非线性临界层与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J].
陆维松,王钦良,彭永清 .
大气科学, 1995, (01) :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