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水平对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被引:34
作者
王玉英
胡春胜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3] 不详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 农田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氮肥施用;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4个施氮肥水平N0[0 kg(N).hm-2]、N200[200 kg(N).hm-2]、N400[400 kg(N).hm-2]、N600[600 kg(N).hm-2]的夏玉米-冬小麦季轮作体系2008-2010年的土壤温室气体(CH4、CO2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研究,同时观测5 cm土层土壤温度并记录降水量。结果表明: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CH4吸收汇,CO2和N2O排放源。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土壤对CH4的吸收速率降低,而CO2和N2O的排放速率增加。冬小麦季施氮处理土壤对CH4的吸收速率显著低于无氮肥的N0处理,而N600处理土壤CO2和N2O排放速率显著高于N0处理(P<0.05)。施肥和灌溉会直接导致土壤CO2和N2O的排放通量增加,同时土壤对CH4的吸收峰值减小。土壤温度升高和降水量增加以及干湿交替加剧均会造成N2O和CO2排放速率增加。同时在持续干燥和低温条件的冬季不施氮处理观测到土壤对N2O的吸收现象。N0、N200、N400和N600处理土壤CH4年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1.42、-0.75、-0.82、-0.92(2008-2009年)和-2.60、-1.47、-1.35、-1.76(2009-2010年),N0、N200、N400和N600处理土壤CO2年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15 597.6、19 345.6、21 455.9、29 012.5(2008-2009年)和10 317.7、11 474.0、13 983.5、20 639.3(2009-2010年),N0、N200、N400和N600处理土壤N2O年排放总量(kg.hm-2.a-1)分别为1.05、2.16、5.27、6.98(2008-2009年)和1.49、2.31、4.42、5.81(2009-2010年)。
引用
收藏
页码:1122 / 11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生态系统碳截存及其气体调节价值
    王玉英
    胡春胜
    程一松
    张玉铭
    明华
    杨培培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7) : 1508 - 1515
  • [2] 氮肥水平对不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焦燕
    黄耀
    宗良纲
    周权锁
    Ronald LSass
    [J]. 环境科学, 2008, (08) : 2094 - 2098
  • [3] 华北平原冬麦田土壤CH4的吸收特征研究
    张雪松
    申双和
    李俊
    于强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2) : 181 - 188
  • [4]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特征
    叶欣
    李俊
    王迎红
    刘恩民
    李瑞雪
    于强
    陈炳新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6) : 1186 - 1191
  • [5]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释放研究
    戴万宏
    王益权
    黄耀
    刘军
    赵磊
    [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2) : 1 - 7
  • [6] 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动态研究
    王立刚
    邱建军
    李维炯
    [J]. 土壤肥料, 2002, (06) : 13 - 17
  • [7] 不同培肥措施下土壤CO2释放及其动力学研究
    戴万宏
    刘军
    王益权
    赵磊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03) : 292 - 297
  • [8] 华北平原典型农业区土壤甲烷通量研究
    齐玉春
    董云社
    章申
    [J]. 农村生态环境, 2002, (03) : 56 - 58+60
  • [9] 根际反硝化作用与N2O释放
    邹国元
    张福锁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1) : 77 - 82
  • [10] 土壤质地对小麦和棉花田N2O排放的影响
    徐华
    邢光熹
    蔡祖聪
    鹤田治雄
    [J]. 农业环境保护, 2000, (01) :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