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式对杂交籼稻植株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被引:53
作者
雷小龙
刘利
苟文
马荣朝
任万军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种植方式; 机械化播栽; 抗倒伏能力; 茎鞘物理性状; 力学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机械化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F优498为材料,在大田进行了以种植方式为主区、穴苗数为副区的裂区试验,种植方式包括机直播、机插和手插3种,穴苗数分低苗和高苗2个处理。在齐穗后30 d,调查植株茎鞘物理性状、力学和抗倒伏特性,并分析茎鞘性状与抗倒伏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之间水稻倒伏指数差异极显著,手插稻最低,机插稻最高,机直播稻介于二者之间。这种差异主要与节间折断弯矩有关,N1–N4节间折断弯矩与节间粗度和厚度、秆型指数、比茎重、节间干重、断面模数和弯曲应力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基部节间的植株折断弯矩变异较小,且低位节间的弯曲力矩显著高于高位节间,这是水稻植株基部第1、第2节间易倒伏的主要原因。(2)手插稻基部节间短,茎粗壁厚,秆型指数、茎鞘充实度和弯曲应力高,最终表现为植株折断弯矩和抗倒伏能力强;机插稻群体大,个体生长受抑制,倒伏指数大。为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以机械化播栽稻每穴3~4苗、手插稻每穴2苗,有利于相对实现高产与抗倒的协调。
引用
收藏
页码:1814 / 182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倒伏与产量的影响(英文)
    杨和川
    武立权
    韩新峰
    邵辉
    柯健
    王荣富
    [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13 (07) : 1456 - 1459
  • [2] 福建超级稻品种茎秆结构特征及其与抗倒性和产量的关系
    杨惠杰
    房贤涛
    何花榕
    谢祖钦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07) : 909 - 913
  • [3] 南方粳型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的研究
    龚金龙
    胡雅杰
    葛梦婕
    龙厚元
    常勇
    马群
    杨雄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J]. 核农学报, 2012, 26 (03) : 558 - 572
  • [4] 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水稻茎秆特性比较
    李敏
    张洪程
    杨雄
    葛梦婕
    马群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J]. 作物学报, 2012, 38 (07) : 1277 - 1285
  • [5] 肥水优化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王丹
    刘元英
    彭显龙
    刘智蕾
    宋文博
    [J]. 核农学报, 2012, 26 (02) : 352 - 357
  • [6]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三角形强化栽培杂交稻抗倒伏性与群体质量的关系
    孙永健
    陈宇
    孙园园
    徐徽
    许远明
    刘树金
    马均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 (02) : 189 - 196
  • [7] 水稻不同生育期茎秆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杨艳华
    朱镇
    张亚东
    陈涛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王才林
    [J]. 植物生理学报, 2011, 47 (12) : 1181 - 1187
  • [8] 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水稻直播采用现状及经济效益评价——来自农户的调查分析
    陈风波
    陈培勇
    [J]. 中国稻米, 2011, 17 (04) : 1 - 5
  • [9] 不同水稻品种(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形态性状的关系
    杨艳华
    朱镇
    张亚东
    陈涛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张颖慧
    董少玲
    王才林
    [J]. 江苏农业学报, 2011, (02) : 231 - 235
  • [10] 北方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的研究
    张喜娟
    李红娇
    李伟娟
    徐正进
    陈温福
    张文忠
    王嘉宇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7) : 2305 - 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