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海风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13
作者
王语卉 [1 ]
苗峻峰 [1 ]
蔡亲波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海南省气象台
关键词
天气学; 海风环流;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三维结构; 全物理过程; 岛屿; 复杂下垫面;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
P732.1 [海上气象基本要素];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2012年4月12日海南岛在无明显天气系统强迫下产生的一次典型的海风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目的在于揭示海南岛海风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通过与观测资料的比较可以看出,WRF模式能够较合理地模拟出此次海南岛海风的演变特征。海风环流开始时间较我国其他地区偏晚,午后开始形成,15—18时达强盛时期,夜间21时海风转为陆风环流。南北向的海风维持时间和强度明显大于东西向的海风环流,而东西部的海风环流开始时间、维持时间和强度都相差不大。午后辐合线主要分布在岛屿城市较密集的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地区,污染物不易扩散而导致灰霾等天气,这样的分布与岛屿形状及地形密切相关。在向岸型背景风作用下,岛屿南部海风环流向内陆传播了约80 km,远大于东西部;岛屿西南部五指山和鹦哥岭两座山岭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沿峡谷分布的西南气流。垂直方向:白天岛屿西南部山地对海风起到抬升、加强的作用,大地形结合向岸型背景风共同作用使得高空回流减弱;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的海风环流结构较完整,东部海风垂直伸展达1.8 km,而北部18时海风环流高度可达2.5 km。12时,海南海岸线附近的位温梯度大幅增大,从而激发了四面的海风;海风锋后是水汽储备的大值区,18时,岛屿山脉南侧(迎风坡)和岛屿中心东北部极易产生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2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31]   山东半岛的海陆风环流及其影响 [J].
薛德强,郑全岭,钱喜镇,孟昭翰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5, (02) :293-299
[32]   大气辐射交换对海风模拟结果的影响 [J].
曹德贵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3, (04) :425-431
[33]   雷州半岛海风环流的数值研究 [J].
钟中 ;
周学群 .
热带气象学报, 1993, (01) :46-54
[34]   广东沿海地区海陆风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J].
徐金辉 ;
郭绵钊 ;
梁汉民 .
气象科学, 1992, (02) :188-199
[35]   海州湾的海风锋对强对流天气作用的数值试验 [J].
沈树勤 ;
钱维宏 .
气象科学, 1989, (01) :86-92
[36]   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海陆风 [J].
王赐震 ;
宋西龙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8, (06) :678-686
[37]   渤海湾西部海陆风的空间结构 [J].
于恩洪 ;
陈彬 ;
白玉荣 .
气象学报, 1987, (03) :379-381
[38]   华南沿海五月份海陆风温压场特征与降水 [J].
朱乾根 ;
周军 ;
王志明 ;
胡欣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83, (02) :1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