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2 条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98
作者:
张鹏
[1
,2
]
李涵
[1
,2
]
贾志宽
[1
,2
]
王维
[1
,2
]
路文涛
[1
,2
]
张惠
[1
,2
]
杨宝平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2] 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矿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通过4a(2007—2010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kg·hm-(2高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kg·hm-(2低L)、9000kg·hm-(2中M)、13500kg·hm-(2高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土壤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及其与不同形态碳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24.2%、20.8%、9.5%和50.3%、46.6%、34.8%(P<0.05);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重,提高幅度达21.1%~23.1%(P<0.05);土壤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在0~60cm各土层内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大小顺序均为高量秸秆还田>中量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各秸秆还田处理较CK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累积矿化量与不同形态碳素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因此,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矿化具有明显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518 / 2525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