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2014年《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被引:25
作者
蔡守秋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
[2] 武汉大学
[3]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关键词
环境资源法; 环境基本法; 环境法的目的;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68 [环境保护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8 ;
摘要
本文在阐明环境法的立法目的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四项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立法的直接目的、前提性目的,只有确认和实现这一目的,才能保障后面规定的各项"间接目的"的实现。取消了上述目的,就失去了环境法律与其他法律的根本区别与界限。"保障公众健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反映了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与保障公众健康的密切关系,是环境法既区别于重在GDP增长的经济立法、又区别于作为保护人体健康权的民事立法的一个价值目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反映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目的,也是环境立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特色目的、新型目的。通过确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的,表明我国环境法正在逐步实现从以防治污染为标志的环境保护法向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标志的生态法的历史性转变。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目的,说明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法已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法的新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44 +15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环境立法目的的批判、解析与重构 [J].
张式军 .
浙江学刊, 2011, (05) :170-175
[2]  
生态法:修改《环境保护法》的新视角[J]. 蔡守秋,吴贤静.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
[3]   修改《环境保护法》为《环境法》的基本构想 [J].
蔡守秋 .
贵州社会科学, 2008, (05) :26-31
[4]   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 [J].
钱正英 ;
沈国舫 ;
刘昌明 .
科技术语研究, 2005, (02) :20-21
[5]  
法理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美]罗斯科·庞德(RoscoePound)著, 2004
[6]  
我们共同的未来[M].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 1997
[7]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 华夏出版社 , (美)博登海默(Bodenheimer, 198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德]马克思(K·Marx),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