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及其关系

被引:18
作者
梁凌寒
侯志瑾
田璐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键词
青少年; 依恋关系; 横断面调查; IPPA; 父亲; 母亲; 同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3.5 [青少年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状况。方法:采用Armsden和Green- berg编制的父亲、母亲及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北京地区830名青少年与父亲、母亲及同伴的依恋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1)IPPA三个分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0.93;验证性因素分析NNFI和CFI结果均在0.95以上。(2)男生对母亲依恋(3.8±0.8)和同伴依恋(3.8±0.6)的得分高于对父亲依恋(3.6±0.7)的得分(F=9.2,P<0.01);女生对同伴依恋得分最高(3.9±0.6),对母亲依恋得分其次(3.7±0.8),对父亲依恋得分最低(3.4±0.8)(F=61.0,P<0.01)。(3)男生对父亲依恋得分高于女生(3.6±0.7/3.4±0.8,F=8.6,P<0.01);女生对同伴依恋得分高于男生(3.9±0.6/3.8±0.6.F=11.7.P<0.01)。(4)初一年级青少年对父亲(3.7±0.7)和母亲(3.9±0.8)的依恋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父亲: 3.3-3.5±0.8-0.9;母亲:3.5-3.7±0.7-0.8)。(5)同伴依恋在信任维度存在显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F=2.72,P<0.05)。女生对同伴的信任维度分数随年级变化不大(4.1-4.2±0.6-0.7),但是男生在初一(4.1±0.8)和高一(4.1±0.7)对同伴的信任较高,初二(3.8±0.8)和高二(3.8±0.7)对同伴的信任较低。(6)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维度间呈正相关(r=0.20-0.47,P<0.01)。结论:IPPA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考察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关系;北京市青少年对父亲、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存在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639 / 64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PERCEIVED ATTACHMENTS TO PARENTS AND PEER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
RAJA, SN ;
MCGEE, R ;
STANTON, WR .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2, 21 (04) :471-485
[2]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 INDIVIDUAL-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
ARMSDEN, GC ;
GREENBERG, MT .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87, 16 (05) :427-454
[3]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侯杰泰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 [J].
安晶卉 ;
张建新 ;
王黎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1) :760-762
[5]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J].
于海琴 ;
周宗奎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04) :36-40
[6]   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 [J].
雷雳 ;
王争艳 ;
刘红云 ;
张雷 .
应用心理学, 2002, (01) :14-20
[7]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J].
沃建中 ;
林崇德 ;
马红中 ;
李峰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03) :9-15
[8]   中学生对同伴群体和家庭影响力的判断 [J].
廖红 ;
陈会昌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04) :51-55
[9]   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 [J].
陈会昌 ;
辛浩力 ;
叶子 .
心理科学, 1998, (03) :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