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从“恻隐之心”到“公共责任”的价值跃迁

被引:19
作者
刘威 [1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慈善事业; 道德祛魅; 权利本位; 公共责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实践领域,现代慈善以慈善组织为中介,在分离捐赠者和受助人的同时,也让二者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和独立。如果说传统慈善行为是"道义性救助"和非制度性帮困,那么,现代慈善事业则是"义务性救助"和制度性支持,实现了从"道德施恩"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将过去对"圈内人"的特殊责任变成了对"所有人"的普遍责任。然而,中国慈善事业仍然停留在"知恩图报"式的狭隘道德关系层面,呈现出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乡里情结和关系限制。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由分散个体的"恻隐之心"跃迁为广大公民的"公共责任",在经历个体价值释放、集体道德疲倦之余,更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宽容、轻松的道德氛围,建构一种尊重人性、彰显个性、强调理性的道德模式,让诸如捐赠、互助、志愿之类的道德行为,能够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地生长,以正常面目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隐形的国民财富.[M].(英) 哈尔彭 (Halpern;D.) ;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  
慈善的真相.[M].赵华文; 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  
关系、限度、制度.[M].谢志平;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中华慈善事业.[M].莫文秀; 邹平; 宋立英; 著.人民出版社.2010,
[5]  
人情与面子.[M].黄光国;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独自打保龄.[M].(美) 普特南;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  
面子.[M].黄光国;胡先缙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  
社会静力学.[M].(英) 斯宾塞; 著.商务印书馆.1996,
[9]  
去道德化的慈善才是可持续的慈善.[N].吴重庆;.南方日报.2010,
[10]   从“亲亲”之爱到路人之爱——儒家“亲亲”思想与现代慈善伦理通约的可能性进路 [J].
陈继红 ;
辛晓红 .
江海学刊, 2012, (03) :208-21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