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选择与常用造模方法分析及改进

被引:57
作者
李大伟
张玲
夏作理
机构
[1] 泰山医学院脑微循环研究所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模型,动物; 综述文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32 [医用实验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1001 ;
摘要
目的: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已成为世界范围严重关切的问题。为此本文对历年来研究者常用的几种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不同的特点、造模方法等内容作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hyperlipidemia,animal,mode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动物脂代谢通路的研究或预防治疗高脂血症的动物实验等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5篇相关文献,3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9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6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选用其中20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其中6篇涉及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常用造模方法,5篇涉及大鼠造模方法的改进,5篇涉及金黄地鼠和豚鼠的特点,4篇涉及金黄地鼠和豚鼠常用的造模方法。资料综合: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造模方法选择很多。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深入研究动物脂代谢不同通路,造模方法的不断改进方面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大鼠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高脂血症模型动物更是研究重点之一。研究者在大鼠常用造模方法的基础上,对造模所用高脂饲料配制方法、喂饲途径上均有所改进,并建立了通过腹腔注射给药等新的造模方法。这些改进方法既缩短了造模成功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造模的成功率和模型建立之后的稳定性。大鼠脂质代谢通路与人类的差别随研究的深入也逐渐明朗。与此同时,一些与人类脂质代谢机制更为接近的动物如豚鼠、金黄地鼠也较多的应用于高脂血症造模及相关研究中,其优越性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大鼠等以往常用的高脂血症模型动物之外的理想选择。结论:建立高脂血症模型,选择理想的实验动物至关重要。作为模型的动物应能准确反映人类高脂膳食后的反应,且在高脂血症整个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均应尽可能与人类的反应相吻合,此外指标检测、实验资金及条件等客观因素也要充分考虑。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4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胸痹通胶囊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J].
唐可欣 ;
王金光 ;
王凤斌 .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18) :3552-3553
[2]   硒和/或维生素E对高脂血症大鼠心、肝、肾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J].
周春阳 ;
冉利 ;
张翔 ;
蔡春燕 ;
雷军 ;
凌保东 .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12) :2264-2265
[3]   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两种造模方法的比较 [J].
张智 ;
闪增郁 ;
向丽华 ;
陈燕萍 ;
李爽姿 ;
张雪亮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02) :33-34+24
[4]   原钒酸钠对Ⅱ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研究 [J].
杜杰 ;
艾静 ;
杨宝峰 .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03) :322-325
[5]   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应用研究 [J].
唐世英 ;
胡桂才 ;
李可基 ;
肖颖 ;
李来 .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2, (03) :173-175
[6]   Wistar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J].
王禄增 ;
张梅英 ;
季勇 ;
董婉维 .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2, (02) :51-53
[7]   豚鼠高脂蛋白血症模型的复制 [J].
汪运坤,李小敏,史福喜 .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95, (03) :166-168
[8]   大鼠高胆固醇血症快速造型法初筛降脂中草药 [J].
刘凯 ;
李传富 ;
申冬珠 .
徐州医学院学报, 1990, (04) :260-262
[9]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仪奎主编, 1991
[10]   Evaluation of rat and rabbit sera lipoproteins in experimentally induced hyperlipidemia by analytical ultracentrifugation [J].
Bozóky, Z ;
Balogh, L ;
Máthé, D ;
Fülöp, L ;
Jánoki, GA .
EUROPEAN BIOPHYSICS JOURNAL WITH BIOPHYSICS LETTERS, 2006, 35 (03) :2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