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九段沙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被引:15
作者
杨永兴 [1 ]
刘长娥 [1 ,2 ]
杨杨 [3 ]
机构
[1]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上海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
[3]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九段沙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 海三棱藨草; 循环特征;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9.0280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研究了九段沙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N、P、K)的含量特征、分布规律与循环特点。结果表明:随下沙-中沙-上沙海拔高程依次缓慢上升,土壤全剖面中P、K含量逐渐下降,N含量不受海拔高程影响。土壤剖面全量养分TN平均含量排序为:中沙>下沙>上沙;TP与TK排序均为:下沙>中沙>上沙。速效性养分AN含量排序为:中沙>下沙>上沙,AP与AK排序均为:下沙>中沙>上沙。土壤全量与速效性养分排序分别为:TK>TP>TN、AK>AN>AP。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营养元素含量呈减少趋势。土壤剖面营养元素分布显示N、K的表聚性比P明显。上沙、中沙与下沙海三棱藨草湿地植物K和N的吸收量均大于P。海三棱藨草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量排序上沙和下沙均为:K>N>P;中沙为:N>K>P。上沙海三棱藨草吸收营养元素总量最多,中沙其次,下沙最少。各沙洲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吸收系数排序为:N>P>K;循环系数排序为:K>N>P。上沙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系统N的利用系数最大,中沙和下沙湿地生态系统K的利用系数最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977 / 198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国际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和中国湿地科学研究优先领域与展望 [J].
杨永兴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4) :508-514
[2]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M]. 科学出版社 , 林鹏著, 1997
[3]   长江河口九段沙互花米草湿地生态系统N、P、K的循环特征 [J].
杨永兴 ;
刘长娥 ;
杨杨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02) :223-230
[4]   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进展与展望 [J].
杨永兴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2) :111-120
[5]   毛果苔草湿地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及其生物循环特征 [J].
何池全 ;
赵魁义 .
生态学报, 2001, (12) :2074-2080
[6]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P、K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研究 [J].
杨永兴 ;
王世岩 ;
何太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4) :522-526
[7]   羊草草地枯枝落叶中N、P、K变化动态 [J].
郭继勋,祝廷成 .
应用生态学报, 1995, (02) :223-225
[8]   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循环及外循环研究Ⅱ.落叶前后养分在植株体内外的迁移和循环 [J].
沈善敏 ;
宇万太 ;
张璐 ;
廉鸿志 .
应用生态学报, 1993, (01) :27-31
[9]   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循环及外循环研究Ⅰ.落叶前后各部位养分浓度及养分贮量变化 [J].
沈善敏 ;
宇万太 ;
张璐 ;
廉鸿志 .
应用生态学报, 1992, (04) :296-301
[10]  
土壤农化分析[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鲍士旦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