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Ⅰ)——生消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31
作者
严文莲 [1 ]
濮梅娟 [2 ]
王巍巍 [1 ]
杨军 [1 ]
刘端阳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实验室
[2] 江苏省气象局
关键词
辐射平流雾; 宏观物理特征; 暖湿平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4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6年12月份在南京市郊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本文通过对12月24—27日持续4 d的大雾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南京市郊雾生消过程中宏观物理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这次大雾为辐射平流雾,其边界层温、湿结构特征与以往研究的辐射雾存在明显的不同;大雾维持时间久,尤其是强浓雾天气(能见度<50 m)持续时间长达约37 h;逆温深厚,雾层厚,雾顶高,多在450 m以上。研究表明:逆温层深厚、大气层结稳定、风向风速适宜,暖湿气流的不断补充,是这次大雾长时间稳定维持且雾顶高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一次罕见的辐射-平流雾研究(Ⅱ)——雾水化学性质分析 [J].
封洋 ;
张国正 ;
朱彬 ;
濮梅娟 ;
刘端阳 ;
严文莲 .
气象科学, 2009, 29 (01) :17-24
[2]   华北平原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J].
李江波 ;
沈桐立 ;
侯瑞钦 ;
孔凡超 ;
王山旗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6) :819-827
[3]   低能见度浓雾监测、临近预报的实例分析与认识 [J].
袁成松 ;
梁敬东 ;
焦圣明 ;
冯民学 ;
陈玉石 .
气象科学, 2007, (06) :661-665
[4]   辽宁省区域性大雾预报研究 [J].
蒋大凯 ;
闵锦忠 ;
陈传雷 ;
孙欣 ;
陈艳秋 .
气象科学, 2007, (05) :578-583
[5]   冀中滨海平原大雾的形成特征及变化 [J].
郭立平 ;
张素云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3) :359-364
[6]   南岭山地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过程 [J].
唐浩华 ;
范绍佳 ;
吴兑 ;
邓雪娇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92-96
[7]   一次平流雾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分析 [J].
宋润田 ;
金永利 .
气象科技, 2001, (03) :36-39+50
[8]   1996年南京连续5天浓雾的物理结构特征 [J].
李子华 ;
黄建平 ;
周毓荃 ;
朱诗武 .
气象学报, 1999, (05) :622-631
[9]   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 [J].
李子华 ;
黄建平 ;
孙博阳 ;
彭虎 .
大气科学, 1999, (05) :623-631
[10]   辐射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 [J].
黄建平 ;
朱诗武 ;
朱彬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02) :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