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育措施对半干旱沙地草场植被群落特征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85
作者
杨晓晖
张克斌
侯瑞萍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实验室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地上生物量; 沙地草场; 封育; 半干旱区;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5.05.024
中图分类号
S812.6 [草原保护];
学科分类号
0713 ;
摘要
随着干旱区草场非平衡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退化草场封育的时间、方式与草场恢复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选择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3种措施进行对半干旱沙地草场的植被特征及其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封育处理的年份中,不同封育措施(放牧压力)是决定植被差异的主要因子。完全封育区和季节封育区植物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在植物种数量、生物多样性上差异并不显著,未封育区植被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且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前两者差异均显著;完全封育并未导致一些牲畜喜食植物种的完全消失,但一些饲用价值差的植物如平卧碱蓬等大量出现在完全封育的群落中,同时旱生和强旱生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加。尽管3种措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各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则存在这一定的差异,从3种措施植被的饲用价值来看,季节封育区植被的饲用价值较高,表明季节封育可以促进并提高草场的放牧利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730 / 73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