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天山花岗岩与陆壳垂向增生的若干认识

被引:145
作者
顾连兴 [1 ]
张遵忠 [1 ]
吴昌志 [1 ]
王银喜 [2 ]
唐俊华 [1 ]
汪传胜 [1 ]
郗爱华 [1 ]
郑远川 [1 ]
机构
[1]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关键词
碰撞后花岗岩; 板内岩浆活动; 韧性剪切带; 陆壳增生; 底侵; 内侵; 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东天山海西期主碰撞以后形成的花岗岩可分为三个阶段:挤压-伸展转折阶段(310~285Ma)、碰撞后伸展阶段(285~250Ma)和板内阶段(250~208Ma)。这三个阶段在岩石圈厚度、等温线形态和动力学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阶段花岗岩岩体形态、岩石组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差异。除了底侵以外,幔源岩浆的内侵可以造成地壳不同层次岩石的部分熔融,也是花岗质岩浆生成的重要机制和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方式。东天山的片麻状花岗岩有一部分是变质交代成因的,这类花岗岩的形成与碰撞后幔源岩浆的底侵和内侵有关。变质峰期后韧性剪切带中构造细粒化的岩石是形成片麻状花岗岩的最有利部位。虽然这类花岗岩多数定位于地壳较深层次,但在内侵热量的影响下也可以定位于较浅层次。康古尔韧性剪切带的形成除了构造动力作用以外,还与地壳垂向增生,尤其是内侵有着密切联系,是构造动力、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流体运移等复杂反馈的结果。博格达造山带碰撞前和碰撞后岩浆岩均具有正的εNd(t)值,表明该造山带地幔早在碰撞前就已亏损,而碰撞后的地幔则继承了碰撞前地幔的亏损特征。东天山在印支期有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增生事件,其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与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和随后的碰撞密切有关,因此是东天山从中亚构造体制向特提斯体制转换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103 / 1120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54 条
[1]   博格达裂谷双峰式火山岩地质年代学与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王银喜 ;
顾连兴 ;
张遵忠 ;
吴昌志 ;
张开均 ;
李惠民 ;
杨杰东 .
岩石学报, 2006, (05) :1215-1224
[2]   硫化物矿石若干结构及相关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J].
顾连兴 ;
郑远川 ;
汤晓茜 ;
吴昌志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2) :146-159
[3]   362℃和差异应力条件下硫化物在NaCl溶液中的再活化实验研究 [J].
顾连兴 ;
汤晓茜 ;
王子江 ;
郑远川 ;
吴昌志 ;
陆建军 ;
倪培 ;
吴学益 .
岩石学报, 2005, (05) :1429-1434
[4]   新疆哈密白石泉铜镍矿区基性—超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J].
吴华 ;
李华芹 ;
莫新华 ;
陈富文 ;
路远发 ;
梅玉萍 ;
邓岗 .
地质学报, 2005, (04) :498-502
[5]   东天山尾亚杂岩体:同源还是异源?——来自黑云母的证据 [J].
张遵忠 ;
顾连兴 ;
吴昌志 ;
三金柱 ;
汤晓茜 ;
郗爱华 ;
王硕 .
地球化学, 2005, (04) :328-338
[6]   新疆北部古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J].
杨富全 ;
毛景文 ;
夏浩东 ;
赵财胜 ;
李蒙文 ;
叶会寿 .
矿床地质, 2005, (03) :242-263
[7]   东天山平顶山巨眼球状片麻状花岗岩特征及成因 [J].
张遵忠 ;
顾连兴 ;
杨浩 ;
吴昌志 ;
王银喜 ;
闵茂中 .
岩石学报, 2005, (03) :889-908
[8]   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J].
舒良树 ;
郭召杰 ;
朱文斌 ;
卢华复 ;
王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93-404
[9]   中天山东段澄江期片麻状花岗岩特征和成因——以天湖东岩体为例 [J].
张遵忠 ;
顾连兴 ;
杨浩 ;
吴昌志 ;
王银喜 ;
闵茂中 .
岩石学报, 2004, (03) :595-608
[10]   土屋-延东铜钼矿田与成矿有关问题的讨论 [J].
刘德权 ;
陈毓川 ;
王登红 ;
唐延龄 ;
周汝洪 ;
王金良 ;
李华芹 ;
陈富文 .
矿床地质, 2003, (04) :3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