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姚宇卿
王育红
吕军杰
李俊红
丁志强
张洁
机构
[1] 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冬小麦; 水分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不同保护耕作模式在旱地冬小麦上应用效果定位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及秸秆还田处理与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为2.66%6.65%。其中,以保护耕作夏免耕+秋免耕处理效果最好,增产达显著水平。从成产三因素分析,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从干物质积累与土壤水分的角度分析,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通过降低冬小麦前期干物质积累,减少水分的无效消耗,为中后期籽粒的灌浆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水分。图4,表2,参13。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1+256 +25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国外作物免耕栽培的研究与应用 [J].
邹应斌 .
作物研究, 2004, (03) :127-132
[2]   保护性耕作在加拿大的研究及现状 [J].
王延好 ;
张肇鲲 .
安徽农学通报, 2004, (02) :5-6
[3]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和应用前景分析 [J].
常旭虹 .
耕作与栽培, 2004, (01) :1-3+44
[4]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 [J].
王长生 ;
王遵义 ;
苏成贵 ;
李行 ;
王晶 ;
吴光华 .
农业机械学报, 2004, (01) :167-169
[5]   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情况 [J].
吴兰 .
四川农机, 2001, (02) :20-21
[6]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 [J].
高云超 ;
朱文珊 ;
陈文新 .
生态科学, 2000, (03) :27-32
[7]   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J].
黄丽芬 ;
庄恒扬 ;
刘世平 ;
沈新平 ;
陆建飞 .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1) :50-54
[8]   旱地玉米免耕系统土壤养分研究 Ⅰ土壤有机质、酶及氮变化 [J].
籍增顺 ;
张树梅 ;
薛宗让 ;
阎玄梅 ;
樊兰瑛 ;
张志琴 ;
洛希图 ;
武金芳 ;
张象俊 .
华北农学报, 1998, (02) :43-48
[9]   免耕、覆盖、深松配套技术及耕作模式的研究(之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J].
牟善积 ;
何明华 .
天津农学院学报, 1998, (02) :20-24
[10]   免耕法对棉田生态系统能流功能的影响 [J].
戈峰 ;
谢宝瑜 ;
丁岩钦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2) :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