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之辩再思考

被引:23
作者
韩德勋
赵士林
机构
[1]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全球传播; 后疫情时代; 民族国家;
D O I
10.16602/j.gjms.20210034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重新反思"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及其关系的契机。民族主义的抬头、国族意识的增强,使得民族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将继续存在甚至强化。但作为重要参与者的新闻媒体由于深受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约束,在国际交往中往往无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人类社会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化,使得"全球传播"在促进人类交流、达成国际合作等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后疫情时代,两者各有其适用对象,在特定情境下有着不可替代的阐释力;对中国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全球传播"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3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41]   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 [J].
刘海龙 .
国际新闻界, 2018, 40 (02) :37-46
[42]   中国与全球传播:新地球村的想象 [J].
赵月枝 .
国际传播, 2017, (03) :28-37
[43]   以历史为经,以世界为纬——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J].
李金铨 ;
张磊 .
国际传播, 2016, (01) :45-53
[44]   新闻中的“他者”:新华社、美联社和路透社埃及政治危机新闻比较研究 [J].
申文静 ;
戴佳 .
全球传媒学刊, 2016, 3 (02) :21-42
[45]   “国际新闻”与“全球新闻”概念之辨——兼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J].
戴佳 ;
史安斌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1) :42-52+159
[48]   全球传播治理:国际传播由“制”到“治”的范式转换 [J].
杜永明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10) :38-43+5
[49]   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 [J].
史安斌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 (03) :52-6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