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

被引:164
作者
李林 [1 ,2 ]
陈晓光 [1 ]
王振宇 [1 ,2 ]
徐维新 [1 ,3 ]
唐红玉 [4 ]
机构
[1] 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2] 青海省气候中心
[3]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 重庆市气候中心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暖湿化;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6个气象台站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通过典型气候分区,系统研究了近47年来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子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研究表明:近47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显著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在夜间要较日间明显。冬季较其他季节明显,2月气温由冷向暖的转变最为显著,8月最不显著,且在某些区域有变冷迹象;高原边缘地区气候变暖要明显于高原腹地,青海北部区特别是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增多态势,气候倾向率达9.1mm/10a,但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藏东南川西区是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最显著的地区;12月至次年5月即冬春季整个青藏高原降水量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多,7月和9月黄河上游区1987年后干旱化趋势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81 / 1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青海省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J].
陈晓光 ;
李林 ;
朱西德 ;
王振宇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5) :249-254
[2]   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原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李林 ;
吴素霞 ;
朱西德 ;
常国刚 ;
李凤霞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2) :245-253
[3]   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J].
常国刚 ;
李林 ;
朱西德 ;
王振宇 ;
肖建设 ;
李凤霞 .
地理学报, 2007, (03) :312-320
[4]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Qinghai-Tibet Plateau[J]. ZHANG Qianggong1,2,KANG Shichang1,3,YAN Yuping4(1.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3.Key Laboratory of Cryosphere and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4.National Climate Center,Beijing 100081,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
[5]   近30年来西藏那曲地区湖泊变化对气候波动的响应 [J].
边多 ;
杨志刚 ;
李林 ;
除多 ;
卓嘎 ;
边巴次仁 ;
扎西央宗 ;
董妍 .
地理学报, 2006, (05) :510-518
[6]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结果的新证据 [J].
段安民 ;
吴国雄 ;
张琼 ;
刘屹岷 .
科学通报 , 2006, (08) :989-992
[7]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J].
丁一汇 ;
任国玉 ;
石广玉 ;
宫鹏 ;
郑循华 ;
翟盘茂 ;
张德二 ;
赵宗慈 ;
王绍武 ;
王会军 ;
罗勇 ;
陈德亮 ;
高学杰 ;
戴晓苏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3-8+50
[8]   青藏高原气候由暖干到暖湿时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J].
牛涛 ;
刘洪利 ;
宋燕 ;
陈隆勋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6) :763-771
[9]   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未来50年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J].
徐影 ;
赵宗慈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5, (05) :700-707
[10]   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的分析 [J].
马晓波 ;
胡泽勇 .
中国沙漠, 2005, (01)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