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及检测方法进展

被引:23
作者
何庆华
许杨
机构
[1] 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教育部食品科学重点实验室
[2] 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教育部食品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昌
[3] 南昌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毒性; 检测; 预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6.17 [饲料检验方法];
学科分类号
090502 ;
摘要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广泛污染谷物食品的真菌毒素,对动物、人类都会产生毒害,人们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会导致肝癌、睾丸癌、食道癌及青春期早熟等疾病。目前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薄层色谱、无毒检测体系和免疫学检测。综述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研究、检测方法及其预防。
引用
收藏
页码:502 / 50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饲料中真菌毒素的危害性及其防止措施 [J].
王红星 ;
陶正国 .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0, (03) :19-20
[2]   饲料中镰刀菌毒素DON、T─2和ZEN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J].
陈必芳 ;
李兰 .
中国饲料, 1995, (10) :32-34
[3]   竞争间接ELISA检测谷物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J].
王景琳 ;
张志东 ;
尹世兴 .
中国兽医学报, 1994, (02) :154-158
[4]   小麦、小麦制品及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薄层色谱测定 [J].
罗雪云 ;
胡霞 ;
李玉伟 .
卫生研究 , 1993, (02) :112-115
[5]  
真菌毒素研究进展[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孟昭赫等 主编,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