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7 条
野生与养殖鮸状黄姑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比较
被引:13
作者:
丁少雄
王军
全成干
苏永全
机构:
[1] 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福建厦门,福建厦门,福建厦门
来源:
关键词:
鱼免状黄姑鱼;
遗传多样性;
同工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347 [群体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技术对取自厦门火烧屿养殖网箱的鱼免状黄姑鱼 (N ibeamiichthioides)人工苗养殖群体和取自广东饶平的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在所检测的 14种同工酶的 2 2个基因座位中 ,野生群体在 SUDH和 ODH基因座位上发现多态性 ,而养殖群体则只在 SUDH上具有多态位点 .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9.0 9%和 4 .5 5 % ,基因座位有效等位基因的平均数 N e分别为 1.14和 1.0 5 ,平均杂合度的观测值H o为 0 .0 12和 0 .0 0 3,预期值 H e为 0 .0 111和 0 .0 0 2 9,Hardy- 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 (D)分别为0 .0 91和 0 .0 34,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d为 0 .0 0 0 16 .与其他鱼类相比较说明了不论是野生还是养殖群体的鱼免状黄姑鱼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 .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野生群体更低 ,主要是小群体亲鱼人工繁育过程中产生的“瓶颈”效应所导致的
引用
收藏
页码:922 / 926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