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论“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被引:1
作者
:
张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张锋
李铜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李铜山
机构
:
[1]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2]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来源
:
生产力研究
|
2004年
/ 11期
关键词
:
统筹;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D O I
:
10.19374/j.cnki.14-1145/f.2004.11.037
中图分类号
:
F062.2 [生态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
020106 ;
摘要
:
本文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并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归纳为树立一个观念、确立一大战略、形成三种思想、采取五大措施和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途径
李延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
李延瑾
许祥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
许祥俊
[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1,
(03)
: 23
-
24
[2]
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转向[J]. 薛勇民,杨珺.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3(04)
[3]
人与自然关系的多重视角
彭分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副教授
彭分文
[J].
湖南社会科学,
2003,
(02)
: 35
-
36
[4]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内涵的生态诠释与双赢策略
孔祥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
孔祥利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2)
: 22
-
28
[5]
试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李文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燕山大学继续学院河北秦皇岛
李文红
[J].
理论月刊,
2002,
(12)
: 61
-
62
[6]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赵云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赵云丽
[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2,
(04)
: 92
-
96
[7]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雷新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昆明大学经济系
雷新华
[J].
生态经济,
2002,
(05)
: 70
-
71
[8]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再认识
储昭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储昭华
[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4)
: 11
-
14
←
1
→
共 8 条
[1]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途径
李延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
李延瑾
许祥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
许祥俊
[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1,
(03)
: 23
-
24
[2]
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转向[J]. 薛勇民,杨珺.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3(04)
[3]
人与自然关系的多重视角
彭分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副教授
彭分文
[J].
湖南社会科学,
2003,
(02)
: 35
-
36
[4]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内涵的生态诠释与双赢策略
孔祥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
孔祥利
[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2)
: 22
-
28
[5]
试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李文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燕山大学继续学院河北秦皇岛
李文红
[J].
理论月刊,
2002,
(12)
: 61
-
62
[6]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赵云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赵云丽
[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2,
(04)
: 92
-
96
[7]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雷新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昆明大学经济系
雷新华
[J].
生态经济,
2002,
(05)
: 70
-
71
[8]
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再认识
储昭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储昭华
[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4)
: 11
-
14
←
1
→